个人觉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更应该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体现的,单纯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不一定对症。前几日一群友说能不能列举例子说一下教育的问题,于是回顾下自己孩子成长过程的几件事,与大家分享。
事件一:
小学五年级,孩子参加学校的合唱,老师可能在排练过程中语言过激,孩子回家后很生气,说要写信告校长,我跟孩子说老师是急的,事情过去了就行了,孩子说不行,老师不尊重我们。晚上孩子真给校长写了一封信,我说给我吧,你也撒气了就行了,孩子依然说不行。
第二天真把信给校长了,我只能打电话和校长说明。此事现在想来感觉好笑,但孩子表达的情感是真的,我真为她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选择懦弱感到欣慰。
事件二: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遇到一个棘手问题,通过在培训班的老师了解到她在校交友方面出了问题,经了解事情经过大约是这样的:
周末在同一辅导班的一个女孩(称谓甲,小学时与我孩子曾是同班,初中是同级不同班)有一次未去上课,到开学后,甲的一个男同学(也与我孩子同级,私下里称是甲的小男友),去问我孩子:周末甲去到培训班上课了没有?我孩子说没有。后来甲和好几个女同学把我孩子叫到厕所质问:你为什么说我没去上课呢?你不会替我撒个谎说去了吗?我孩子说:你没早跟我说好啊。此事后我孩子找到我邻居家一个高一级的哥哥,问他:如果我受欺负,你能保护我吗?这个哥哥说:你看到事不好就抓紧跑啊。之后我孩子通过另一个同学又通过QQ联系到一个高中的孩子寻求保护。
此事我们做家长的一点信息都没有的,当知道后,在训斥和教育引导下才说出实情并将这件事画上句话。但作为家长,回顾这件事感觉后背凉飕飕的。
如果孩子被叫到厕所后被揍一顿(现在讲叫校园欺凌),那会给孩子以后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找到一个小痞子、小流氓做保护伞,孩子将向什么方向发展?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件事情都会跟父母(或老师)说(特别是初中阶段),都会寻求父母(或老师)的帮助,当老师的心理感觉可能不强烈,但当父母的怎会平静?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做父母的不可能总跟在身边,当我们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遇到问题怎么办?
教育引导孩子会交往、会生活同会学习一样重要!
事件三:
高三上学期,可能是孩子一生中最难忘的了,整个学期,除了一次因大雾未能成行,每周一次跑北京学习声乐(有两次是开车去的,其他的都是坐飞机,上午九点去,晚上十点回来),虽然只学习两个小时,但需要一天的时间,做家长的知道孩子喜欢,也就支持,但也担心会影响学习,一学期下来,孩子虽然累,但也很是快乐,当然也有收获:一是获得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降20分录取的自主招生资格,现在中山大学学习;二是孩子收获了坚持的意志品质。
那年春节前,老婆跟我商量,孩子这学期很累,春节后还有到外地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老家人出出进进的,又冷,怕感冒,能不能不回老家过年了?我说不行,连门都没有,我们宁愿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也要回家过年。那年孩子也很争气,没感冒。现在想来,可能我是倔了点,但亲情是任何时候没法弥补的,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松的。
教育孩子无定法,也不可能先有方法后有孩子,孩子成长也是不可替代的。作为家长需要从每一件事做起,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