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梭罗
省俭之道
不停劳作的人,无法抽出闲暇来完善自我。
// 闲暇是个很艺术的东西,它像是一种药品,用药过多会让人内耗空虚,走向虚妄;用药过少或者完全没有,人又会陷入麻木,长久的劳作就像蛀虫,最终蛀空人的躯壳。只有恰到好处的闲暇,才能让人有时间休憩,修补虫蛀,完善自我继续向前。
这其中就需要自己的调节,觉察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不要让自己陷入过度的劳作,也不要让自己陷入过度的闲暇,要学会给自己找事做,也要学会给自己减负。
你们为了防生病而存钱,结果却把自己折腾病了。
// 不然呢?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如果没有钱,等到生病来临的时候只能等死。除非国家和社会的体系能真正实现理想的社会主义,每个人在生病的时候都不用担心钱的问题,而能得到妥善的医治。但至少目前这个阶段,离这个理想还很渺茫,一定的存款能给绝大部分人以部分的安全感吧。
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
// 其实很认同,所以更应该爱自己,培养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给自己最好的。但总是不太能做得到,散漫惯了得过且过,对自己的态度反而是 勉强能过就行了。其核心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懒,一方面可能也不那么认可自己吧。但怎么能提高对自己的认可度呢?
平静而绝望,这就是许多人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就是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
// 有的人可能是梦想被现实蹂躏后的绝望,我有时觉得绝望,是觉着生活空虚,没有意义,是因为没有梦想和目标。一直很羡慕那些有梦想且坚定地为之努力的人,他们的生活每天都很有意义和动力。
但我相信,世上绝大部分人应该都跟我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梦想想要去实现,那平静地过好自己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情,也没必要去讽刺这种平静,我们也不应该受到这些讽刺的影响,而让自己陷入内耗焦虑中。
年轻人根本不能从老年人那里获取什么重要的忠告,因为老人的经验也是片面的,老人们必须成为,他们一生中遭遇的种种挫败都是自己造成的。
这就是生活,它是一个试验,一个我在许多方面都从未体验过的试验;别人的体验对我并没有什么帮助。
// 最近很多看到类似的话,都是比较早的言论,却都在这一两年传到我耳朵。但这说法其实有点绝对,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样绝对。别人的经验的确是片面的,但也并不完全没有帮助,也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我是个比较油盐不进的人,人生的绝大部分的道理,我都听不进去别人说的,如果不是我自己经历或悟出的,我都无法完全认同。若是越想让我认同,反而越反抗。
相比于这种被动“灌溉”,主动的请教更为合理,才更符合参考意义。
就奢侈和舒适而言,最睿智的人的生活甚至比穷人的还要俭朴。
// 生活的必需品不多,比必需品更多的追求只会无穷无尽,这些过度追求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投入过多的精力,实际却阻碍了真正的进步。而真正睿智的人甘于清贫,内心富足,有明确有意义的追求。
但又有几个人是“睿智”的呢?又有几个人能有自己的明确的目标和梦想呢?身为普通人,芸芸众生碌碌而为是常态,并不是我们不想为之梦想而坚定奋斗,而是还在探索梦想的路上,也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找到。这样想想,人要是真的可以多活几次就好了,总有一次自己是有梦想的吧。
一位绅士的腿受伤了,这很正常,也有办法治疗;可若是他的裤子破了,就没法补救了。因为真正受到人们关心的,并不是那些值得敬重的东西,而是受人尊敬的东西。
// 人靠衣装,衣服是人身份的象征,人对着装的追求有时候也过于夸张。感觉初中的时候,开始产生虚荣感,会有对衣服外在的过度追求,希望自己有新的好的着装,但要说当时图个啥也说不明白,感觉主要是周遭环境的影响会有攀比。现在对着装就过得去就行,甚至会穿十几年前的衣服。但差别是,以前为了虚荣看自己穿;现在看别人穿,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察言观色。
大人的世界的确比较奇怪,大人世界的入场券,不是自己本人,而是“受人尊敬”的物品,比如包、车、银行卡。但这也是成年人追加效率及可量化的结果吧。
农民有了自己的房子后,不但没有富裕,反而更穷了,拖累他的就是他的房子。
人类已经成为自己工具的工具了。
// 我觉得要看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这个人追求的就是下班后舒适的生活环境,那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工作有什么问题呢?不能说对生活舒适度得追求就不是正经目标。在利用工具和成为工具之间,我们要保持清醒,别干费力无意义且还不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房子是人的外壳,壳里面的居民生活才能使这样的住宅别具风姿。
// 这是住宅的人文特色,跟出去旅游参观居民住宅,其居民的生活气息更能感受其当地人文特色。这其实是其中一方面,如果只从人文出发的话,的确如此,但房子也有其建筑设计艺术性在,是可以多方面考虑的。
一个人为了在生命中最不宝贵的那段时间里享受到一点儿值得怀疑的自由,就用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那段时光去赚钱。
// 及时行乐,立马去做。以前很奉行这个做法,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越后面越允许自己延迟满足,虽然也知道有时候延迟就无法满足了。或许说“不是非要满足”更贴切一点,随着社会的摩擦,逐渐的习惯性失望,对满足的预期也会降低,所以我们的眼里逐渐没有了光。
寂寥
农夫独自在农田里,再森林里劳动一整天,要么耕地,要么伐木,却丝毫不觉得寂寞,因为他在工作;可是他晚上回到家以后,却没法单独待在屋子里胡子乱想了,一定要到“看得到同乡”的地方去娱乐一番。照他的理解,那是对他孤独一整天的补偿。
// 工作能让自己忙碌,让自己专注于事情而非自己本身,所以工作时通常不会多愁善感;但一旦脱离工作,需要面对自己时,如果没有可做可思的事情,就容易陷入孤独的情绪,感到空虚无聊,所以下班后的时间需要有生活的调剂,可以是运动、看书看剧、聚会聊天等。
与鸟兽为邻
唉,还要做家务!在这么好的天气里,要把讨厌的门把手擦亮,还要把浴盆洗干净!还是没有家最好。
// 大家都不喜欢做家务。差别就是我是真的就不做,摆烂,能忍着看得过去就行,哈哈。这跟有没有家没啥关系,狗窝也是家!
那我干脆去钓鱼好了,这才是诗人的最好的事业。
// 英雄所见略同,钓鱼可是顶流运动。喜欢钓鱼的到底是哪些人?打发时间的中年大叔?享受时光流淌的诗人?我这种意气风发又邋里邋遢的年轻软妹,算什么类型呢?
春日
正午是湖泊的午觉时间。
如果天气正常,每天湖泊都会准时鸣放黄昏礼炮。
究竟是创造主为了创造更美好的世界,用神的种子创造人;还是,大地和天空刚刚分离不久,留存了一些与天上同族的种子。
我们需要来自未知领域的刺激——有时在潜藏着山鸡和鹭鸶的沼泽跋涉。
// 这一下子联想到的就是徒步的乐趣,徒步的确是可以带来治愈。
结语
有时生了病,医生会建议你换个环境进行疗养。
其实,地球的另一面并无奇特之处,那里居住着我们的同类。我们的旅行不过是饶了一大圈,而医生所开的方子,也只能治愈你的皮肤病。
// 文中所说的病是指心理病,医生的治疗都治标不治本,想要治疗心病,“要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那里有一千处未曾涉足之地,去那里旅行”。这其实也是认识自己内心的过程,人们经常不了解自己,很多行为要等实际发生了才知道自己真实想法的反应,所以经常犯病但却搞不清楚病因。
周游世界,到桑给巴尔去查证猫科动物的数量,这种做法很不值得。但如果你碰巧无事可做,这件事还算有意义。
// 很多事并不是绝对的有意义或是无意义,要看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有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或许让自己放松下来有所调整而变得有意义,比如打麻将。
我们所讲的真话容易蒸发,留下来的只言片语往往说服力不足。真话转瞬即逝,只有以文字记录下来的才能得以保存。
// 论存档的重要性。
让我们双目失明的强光,对我们而言无异于黑暗。只有我们清醒地睁开双眼,天才算真正亮了。天亮的时候无穷无尽。太阳,不过是一颗晨星。
小结
作者对人类追求舒适奢侈生活而让自己负重前行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控制欲还挺强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或许作者的理解更“高尚”,但没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你管他呢?”&“你管我呢?”
惊奇于作者写景就能写大半本书,对景色的描写深入简出,各个方位角度都能写的特别细腻,要是能沉下心来感受真的挺治愈的。相比于我们看到美景,只会“卧槽,好美”,的确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意思。
感觉现今的我们(也可能只是我身边的人)更适合输出辩证逻辑性的内容,或者所谓的“干货”内容,不大能产出这种抒情或者感性的文字,且对影视的接受度高于文字,越来越快餐,遇到类似富含治愈性的文字或者图像就会被打动。
作者通过观察湖泊泥沙进行想象发散,把人类的血管与泥沙、叶脉的形状做类比,如果环境允许,人类会不会长成树叶的样子?同时以小见大,到地球上所有物体的形态都出自统一的内核。这个联想和观点还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