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说法,在这里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的老祖宗认为,如果你的德行不够,仁义礼智信修得不够,你的生命就不可能圆满。其中,仁对应肝,仁心修得很好时肝脏就会很好,三魂七魄中的魂也会非常饱满。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仁德不够,就会很容易生气,老是生气,就会肝气不舒、肝气郁滞,严重吋肝区还会疼痛。至于义,它对应的是肺,老祖宗认为义修得很好、很讲义气时,肺也会很好。肺还代表什么?代表“金木水火土”中的金,金掌管体魄。体魄好的人,身体就很好。《水浒传》中有很多人都很讲义气,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身强体健。所以,“义好肺就好”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那礼好又会怎么样?礼修得好,心就会很好。这个“心好”,指的是心宽、心大。养成送礼的习惯,而且礼尚往来,他的心就会慢慢受到影响,一般不会很小。所以,礼的修炼有益于心。心代表火,智代表肾,肾水合一,肾代表水。所以,如果一个人很聪明,知识渊博、意志坚定,就说明他的肾很好。不过,你一定要明白,这个肾——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肾—不是器官意义上的肾脏,面是一种天之气,属于一种功能。最后是信,信很好时,脾就会很好,脾代表大地,因此信对应大地。为什么信代表大地?你想想看,我们播下苹果的种子,大地会长出什么?肯定是苹果,所以大地特别守信。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它认为人的德行对应五脏六腑,修道者必须修炼人格和道德,才能让自己的身体也得到圆满。这就是“身心皆修”的理论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不认可。比如,科学家现在才发现情志对健康的巨大影响,而中国的老祖宗早就有“仁者寿”的说法,认为有仁心的、憨厚的人能长寿,刻薄的人会短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去传承。
前段时间,有一位读者问我,《老子的心事》不仅仅是在讲道家、讲老子,也是在讲佛家、讲儒家,为什么我要这么讲?我告诉他,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其实是互通的,它们之中隐含着一种次第的关系,而且,在其侧重之处都有自己独到的长处。所以,到了这个时代,我觉得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体系化地进行学习,不用专门划分出儒释道三种。所以,讲解《道德经》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引子,让我有机会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新的梳理——将儒家伦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部分,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部分,佛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部分,让三者结合,互为补充。或许,这会更加适合当下的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看,《老子的心事》这套书就成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而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