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时间就到了2018年的第三个季度末,9个月来经历了一些事件,自己也获得了一些成长,梳理下来最大的感触,还是自己从没放弃过向内探寻,一直在努力将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搭建的更结实一些。
这9个月来,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有质的飞跃的课程包括: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这些课程都是在教给我们认知自己、认知世界的方法,我很感激遇见这样的好课,他们帮助我一点点拼装出自己的模样。
这一年来所写的文章,其实一直在写自己,自己干了啥,自己想些啥,我知道这些文字对别人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对我自己则意义重大,我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总结,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一直在起变化,这说明自己的认知一直在扩展,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开始有所不同。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原点,在这个原点之上慢慢积累。我把这个原点理解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然后在此基础上,清晰的认识自己的需求,脚踏实地的去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
今年初最让我焦虑的一件事是我开始做全职妈妈,脱离了职业角色。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做药品销售,自己跑两家医院,但是这份工作除了给我不错的收入外,没啥成就和满足感,而且我在这份工作上花的时间非常少,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了,并且自己很享受这种平衡,因为自己不但能自食其力,还有闲暇时间来学习。
LG帮我打破了这种平衡,他说我这样的状态不如把医院交给别人来做,自己可以专心学习,于是我就成为了一名全职妈妈。
交出的医院可以继续拿到一部分提成,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但是我内心的平衡却被打破了,固有观念是自己一定要自给自足,结果现实变成了不做事也有一些收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然后我对“亲密关系”这个问题更加敏感。
这种没有价值的心理不适感源于自己的认知没有和几年来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相匹配。自己做业务的这六年,业绩快速发展,自己挣到了100W+的收入,而自己的消费需求很低,挣再多的钱给自己带不来什么幸福感,这是其一;其二是奇迹般的拥有了宝宝,父母过来帮着带孩子,家庭关系一下子复杂起来,自己的角色开始多元,而自己对新角色的适应能力却很差。
我思索自己这个人的整体体系,当从零开始认识自我时,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自己做什么事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我开始思考自己到底能提供什么价值,自己到底愿意做什么事?
以前的自己是有什么做什么,对未来没有规划,挣点钱就挺开心,现在的自己是每天都思考自己到底能干啥,自己愿意长久的干点啥?毕竟自己现在又多了一个母亲的角色,做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怎样能让小家越走越好,真的挺难的,但是在焦虑的思考过程中,心慢慢安静下来。
前五个月各种学习、写作打卡、演讲打卡、泡社群,有点打鸡血的感觉;6月一家三口去东北接爷爷奶奶到贵阳,给他们安排好衣食住行,LG把二老接到身边准备给他们养老;7月参加了共读主题营,痛苦的写了10天,体验了写作难产的难;7.27妈妈右腿肿痛,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换膝盖;8月宝宝入园,陪伴他渡过入园焦虑;9月安排妈妈手术;妈妈住院期间,公公在公交车上昏厥,急救车拉到医院,让我又有了在急救车上的体验;9.23二老一起出院,妈妈手术恢复的不错,公公的昏厥也没查出有大问题。
生活开始渐渐归于平静,我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督促妈妈做术后康复训练,因为功能恢复全靠她自己,术后三个月是黄金恢复期,锻炼起来要忍受疼痛,人都不愿意痛,尤其是手术结束后,所以我就得做那个天天在她耳边烦她的人啦,和妈妈有再大的“仇”,这时候也是心甘情愿的想做这件事,想做好这件事。
至于什么能满足我,还得慢慢找,毕竟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