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森林
14年的夏天,看了这两部电影《小森林春夏篇》和《小森林秋冬篇》,画风清净,节奏缓慢,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从东京回到乡下小森的女孩,在自然的四季中学会生活,运用自然中的一切制作美食。
这部电影使我想起了外公家的菜地。
很久没去外公家了,感觉很多东西变了,又有很多东西没变,没变的是外公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变的是养了三年的大黄不见了,原本的两只鸡也少了一只,池塘里的水干涸了,门前的桃树结果了,而最让我惊喜的改变是那块丰盛的菜地。
外公家住在半山腰,所以在山路两边的平坦处开垦了土地,用来种菜。从下往上依次种着,西红柿,豇豆,韭菜,茄子,生菜,黄瓜,秋葵。每个季节种的都有些不一样。
家门口的菜地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是有着靠天吃饭的意思。再往上走,就是一个鸡棚,几株桃树,一个池塘。坐在院子里,躲着刺啦啦的太阳,静静地看着这些泛着绿光的蔬菜,这些在阳光下茁壮生长的植物,我万分喜悦,连吹来的暖风也是舒服的。
一直想回到乡下去,有田地几亩,有家禽几种,有湖水一泊,有农舍一间,去真正地融入到自然的生活中。晴耕雨读,是中国农人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浪漫故事,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是顺应自然辗转变幻的巧妙组合。
身处于天地自然的环境中,我成了一个避世者,或许也是生活面前的失败者,但是我收获了一棵树的喜悦,一朵花开的惊艳,我成了一株植物最认真的观察者,我与它们共同感受着阳光的魔法,雨水的滋润,我,也长成了一棵树。
很喜欢蒋勋先生写的一句话:从人群中出走,走向山,走向海,走向久违了的自己。离开喧嚣的都市与人群,于树下,于花下,于月下,于湖边,于森林,于风中,感受一个人的狂欢,这份独处时的力量总会储蓄于体内,在风云变化的大千世界中化身为一把利剑,宰荆棘,除妖魔。这世界成了我一个人的武林。
一直对制作食物怀有极大的兴趣,食物是天底下最治愈人心的秘方,古话说的“民以食为天”一点也不假。有一块自己的菜地,想起时,便去菜地里转上一圈,出来时,满怀的瓜果蔬菜,随摘随做随吃,在自然的轨迹上安分循环。就像电影中所讲述的一样,顺应自然的规律去生活。
近日读到巴荒的书,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我重新理解着“人”,我突然懂得了即使要将自己视为荒野里的一块石头,一粒随风飘落的草籽,也需要灵性的智慧与勇气,而城市人的夸张,炫耀,自傲和居高临下是多么苍白。我想到人与自然中的其他生灵是有差别的,我们的心不够静,我们多生出的一张嘴成了人与自然的阻碍。感知自然主要靠的是内心,用心感受,用文字记录,言语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苍白。久居城市的人们,想回归自然并不是易事,想要跨越的东西很多,但,只要有勇气,有智慧,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属于自己的小森林。
我知道,我一定会回到乡下去的,以一株植物的姿态认真感受四季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