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发愤的草莓
你昨天是怎么过的?
这个问题,你或许能答出来。
那前天呢?
上一年的今天呢?
前年的今天呢?
“唉哟,你别难为我了,谁记得这么清楚呀。”
其实,如果你把每天怎么花时间一笔一笔写下来,文字就能帮你说清楚了。
“有人干这样的事情?”
当然有!
柳比歇夫。
早在100年前,这位前苏联科学家就从26岁开始就孜孜不倦地做着这件事情。斗转星移之间,他一做就是56个春秋,并定期总结,以此作为下一个时间段计划的依据。一生中,他完成70多本著作,相当于每年撰写了超过一本的数量。
看着这位科学家故事,我们感慨于他的坚持,确实不简单。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
没有记录的电子工具,记录只能靠手工;
没有复杂统计的软件,计算只能靠烧脑;
没有社交媒介能打卡,坚持只能靠自觉。
我常常想,如果柳比歇夫生活在现在,他的影响力定然要翻几番。
作为一个坚持时间开销超过1000天的小人物,我觉得有我们有义务把他的精神和做法传播开去,所以想写一系列《我为时间做账本》文章,让更多的人找到觉察自我、监督自我的方法 ,真正把个人时间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那么,做时间开销记录,初心是什么
(一)对过去,致敬时间
当2014年春晚上,一首《时间都去哪儿》唱出了很多人的眼泪。
不少朋友听完歌之一,不禁感慨,掐指一算就这么多年过去了。有的心里还咯噔一下,有一种恐惧感,不知道这么多年来自己都干了些啥。
最开始记录时间开销的原因,往往是源于这种恐惧,因为抓不住时间,留不住时间,那么就把时间留在文字的旋涡里。
等到白发苍苍坐在摇椅上看着夕阳的时候,还能翻开这本时间账本,对着孙子孙女如数家珍一下,什么什么时候,你奶奶我或者你爷爷我干了一件什么好事。
另外,这种方式,也是对逝去时间的表达敬畏之情。
像柳比歇夫,他记录这些时间开销,并不是为了炫耀什么,而是在向自己诚实地汇报时间的用法,向用过的时间表示致敬。
因为,让这种时间开销的做法传播开来的,并不是他自己写的文章,而是另外一个人,格拉宁,他在阅读柳比歇夫的日记手稿时,深受触动,决定把柳比歇夫的故事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展现出来(故事详见纪实文学《奇特的一生》,这本绝版了15年的书籍已经重印)。
(二)对当下,观察自我
之前听过一位老师谈“时间管理”,他说,很多人一提到时间管理,就会讲很多各种各样的方法,今天我不谈什么方法,我就问一句:在场的你们,有没有思考过自己每天花时间的模式是怎么样的?
我不知道,那位老师课后,有多少人去反思过,去实践这个思考的内容。
也许有人当时听了激情澎湃,但过后那种感觉就烟消云散了,原因是,他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了解自己花时间模式。
记录时间开销就是一种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方法。
时间花在哪里,是严肃地花,认真地花,还是玩世不恭地花,随波逐流地花。如果不记录,又怎么知道呢?
客观记录是认识自我的基础,认识自我才能管好、掌控好自我。了解自己的情况,应该走在掌握自我管理和个人成长的方法之前。
还记得我刚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时,那结果真“惨不忍睹”,很容易看出自己做事的随机性,随意性,看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打破一些“本以为”的认识。比如说,有的人会以为自己每天投入工作的时间很多,有八九个小时,但是当她记录了之后,发现实际上没有想象中那么花的时间多,自己以前是一种错觉。
时间开销记录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及时反馈。
如果还没有养成记录时间开销的习惯,有时候拿起软件来想要记录时,会突然挠着脑袋说,唉呀,我刚才做什么事情来着,怎么有点想不起来了。经过一点回想,才恍然想起,原来刚才自己在看书,走神了,玩起了微信朋友圈,刷了半个小时还停不下来。
这时候,记录就敲响警钟了,提醒你刚才是在浪费时间,没有做正事呢。
有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浪费时间,宁愿玩个朋友圈,也不愿把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先完成,往往就是因为缺少当下的直接刺激,因为现在没有把重要的事情做完,问题不会马上突显,但这个时间里不玩朋友圈,心里不舒服啊,手痒痒啊!
而记录时间开销,就是一种直接的刺激。
也正因为这样,记录时间开销这种做法,有的人会很讨厌,或者有的人坚持没多久就说服自己别记了,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记录像一面镜子,诚实地照出一美丑善恶,照出了自己使用时间方面大手大脚,不加节制,于是干脆不想去看,不想去知道,采取了驼鸟政策,眼不静为净,看了心烦。
人有时候就这样,明明存在着问题在阻拦我们成长,我们假装不知道问题的存在,也不想去改变它。
而记录时间开销,即使一开始总是发现自己浪费时间也要记,因为这时候是一种“练习—反馈—练习”的循环训练,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发现问题时,你觉得不舒服是对的,要把这种不舒服,这种对错误的敏感用起来,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三)对未来,指导预测
在《管道的故事》这本书的73页有一张图,标明了人的一生中花在一些大大小小事上的时间总和,看起来是惊人的。
特别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原来占用了我们那么多的时间。我们总以为时间很多,但实际上不是,用财表的术语套用一下来讲,就是毛时间多,但纯时间不多。
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从时间概念上可以判断学生的成绩。那些说高考还有15天的学生,绝不会是出类拔萃的学生,顶多是个中上游,因为这个概念太模糊了,根本无法把握。算时间,至少要算到小时,还有15天,每天能利用6个小时,那离高考还有90个小时,这才是真正的数字。
如果我们坚持时间开销记录,慢慢地,我们也能知道日常里常做的那些事情,到底要花掉多少时间。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来预测未来,把它们作为一种有力的依据。
比如说,通过记录,我知道自己在工作日中一天可以完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会超过5个小时;每周可自由支配时间45小时左右,一个月可自由支配时间180小时左右,一年顶多2600小时可以做我想做的事。
这样,在制定计划时,可以根据时间资源合理安排时间。如果几件事情放在一起,都超过可自由支配时间,那怎么有可能做完呢?有了这些数字在说话,做计划会更多一结科学性,更少一些盲目性。
我自豪的一点是,10月24日那天下午在外面大半天,老公问几点,我凭感觉说是下午6点半,他点点头。我马上补一句,你看表吧,我刚才没看表的,他才从包里摸出手机,18:29,只差了1分钟。
记录这么长时间来,真的对时间敏感度高了不少,好像身体里装了个时钟,听得见那些嘀嗒嘀嗒时间流逝声。
上面是我认为要做时间开销的三层因素,且层层递进:
第一层:对过去,致敬时间
第二层:对当下,了解自我
第三层:对未来,指导预测
对于记录时间开销,也许你会说,这样的生活大概很无趣吧。
可是,当我们买衣服时货比三家,对价格斤斤计较时,又可曾想过,时间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那么,对时间的斤斤计较,又有什么不对?
记录时间开销的方法,新奇吗?
一点也不。
其实只是类似手帐中的lifelog记录法,如实地客观地记下你的事情而已。很多追求心智成长的朋友都在做这方面的事情,只是有没有公开来说,或者是做到的程度上有差异。
如果你以前没有试过时间开销记录,你可能会吓一跳,说这些“怪物”吧,我离他们远点。
但我期待,有人会说,这些好像是“怪物”,但我还可以学学!
你要做哪一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