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在我读过的书中,哪本和这个书中说的情况相似。我发现以我有限的阅读范围首先想到《水浒传》。
相似处,一是都受不了这个社会的剥削。二是都选择了到一个新的地方去聚集。
不同处,一个是官逼民反,一个是官逼商反。一个没有解决问题,只留下了思考,一个是有了解决结果。
这本书到底想表达什么?在二次阅读后我似乎终于有些明白了。
我以为,作者想表达的思路是:希望社会像动物世界一样优胜劣汰地去发展。
理由是:作者借里尔登之口说出用我最优秀的劳动成果交换你优秀的劳动成果。中间的诸多情节也是在为这个线索服务。
但现状是,弱势群体拿什么来交换?这个似乎是作者有意回避的,或者说并不是作者重点考虑的立场,弱者被选择性忽略了。
这样的话,我们可能推测到,作者就是要为大资本家或者社会精英说话。
现实中,如果真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用我最优秀的成果换你的成果,而且鼓励那些有优秀成果的人去无限制发展壮大,那么这个社会只会更不公平。作者忽略了人的贪婪,忽略了法律和制度对社会财富的平衡作用。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制度对大资本的限制,任其发展,那么,大资本家们在获得巨大财富之后会考虑那些弱势群体吗?还是只管自己?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说的是二战刚结束前后的事,现在已经过了这么久,国际大企业的所作所为,大家认为是否支持她的观点?比如你用什么优秀成果去和苹果公司交换?去和阿期麦公司交换?别说个人了,国家都没这个本事。那么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人家要怎么制裁你就怎么制裁你,就这么简单。
这本书被称为是写出了美国精神,就是冲这句话我有了兴趣。当我看到主角达格尼和里尔登的积极做事、专业、优秀、力挽狂澜时,这无疑是对人极大的鼓舞。
但作者所倡导的顶层设计我是不认可的。再回到前面话题,我认为动物世界的优胜劣汰更符合作者的想法。老虎就是在凭自己的实力,想吃谁吃谁。狼也一样。但现实中并不会自由让羊成为狼。
如果按作者的思路,那么这些弱势群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认为有这么一种可能:抱团取暖。
我认为作者没有考虑到马克思的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分析到这里,我感到好笑。
所以,如果说这本书的局限性,我认为就在这个地方。忽略了大量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生活压力巨大的时候会干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作者关注的点是,这个制度不支持精英,剥削了精英,打击了精英的积极性。
这本书原名罢工,但从内容看写的是大资本家和社会主义精英的罢工。
作者的视线并没有放在普通人的罢工,也似乎根本没有将普通人的团结的力量放在眼里。
这本书也有很重的个人主义情结。比如,像里尔登、弗朗西斯科、拉各丹、达格尼,这些人都是个人克服困难,用自己的优秀在推动局面运转。
当然这是一本小说,故事还是比较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