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手工艺之旅 · 慢品台湾
抛弃“走马观光”的浮光掠影
探索旅行的本真
触摸台湾手工艺的灵魂
一直以来我有个习惯,每次出远门都会在箱包里塞一本书,好打发闲暇时间。但这一次例外,因为在出发前就知道这次旅行必定精彩。果不其然,台湾这本书,值得每个人去读。
世人做事,总是需要一些借口。去台湾寻梦,不需要任何理由。去年国庆,《中华手工》开启了第7次台湾工艺文化寻访之旅,却是我作为编辑,第一次带队台湾之旅。8天时间,陌生又熟悉的行程。访大师、逛诚品、参观台湾设计师周、日月潭骑行,或是每日的食宿,都能感受到台湾人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他们生活得简单,却让我感到非常地实在、温暖。
找寻遗失的传统......
走过40多年春秋、大名鼎鼎的汉声在一栋低矮的居民楼一角。内里不大,但布置得疏密有致。黄永松老师从我们带去的一把小竹扇说起,讲汉声40多年的历程,说兔儿爷的故事,也分享国外艺术教学的孵化经验。适时,黄老师从随身腰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整理的民艺理论。他激动地说新近发现中国的造物设计理念在墨子时期既已有之,随即开始一字一句地念,真诚而有力。
在台湾,像黄老师一样坚守传统的老人并不少,日星铸字行的张介冠先生便是其一。这一次与张介冠老师的 约访并不太顺利,因为他才从欧洲回来,第二天展览又要开始,儿子不想父亲那么累,一再拒绝。张老师说他的家人一直不支持他继续做铸字行,因为已经连续亏损20多年。
美好都在生活里......
陈景林与马毓秀老师的天染工坊在一年多前搬到这个小山丘。车还没停好,马老师就在绿丛葱郁中带着灿烂的笑容向我们连声说“欢迎”。夫妻俩曾长达17年走访大陆,做《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染织工艺调查》报告,马老师说十分怀念上世纪80年代里考察的日子。每家人都热情地招呼他们吃住,唱山歌送别他们时,会唱到完全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她说自己的待人接物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少数民族的影响。
多年前的走访,马老师曾收集了不少少数民族的绣品,朋友说现在都涨价了,赶紧卖掉,她说:“舍不得出卖我们的青春。”
石雕艺术家陈培泽的家和工作室攻玉山房在竹山镇的半山腰上。车快抵达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陈老师撑着伞在路口迎接,我们下车,他果断地将伞递给同行的团友,自己淋着走。陈老师以前雕玉,现在雕石,他在这里居住了10多年,有石、有鸡、有狗、有亭、有松、有工作室。
文创不只是包装盒......
张庭庭老师的SOHO创意管理顾问公司,是全程中最让人热血澎湃的地方。她留学海外,却精通诗词典故,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创意文化素材,并告诉大家如何用“人文品牌心法”,找准品牌定位、如何塑造和推广来文创企业品牌。
今年设计师周的主题是“Exploration探索”,聚集了台湾最具创新活力的年轻设计师。
进入主展场,需要过一个高高的拱形桥,遇见的第一家工作室品牌叫不东方。这是一群白领利用下班时间集合在一起进行创作的社区平台,他们用台湾本土蔺草进行编织,做小动物、做屏风,也用竹木做凳子,4只脚可以拆卸为两部分,方便携带。
只有上半部分的河马,巧妙地呈现出“游泳”状态。
火山灰制成的杯垫,喷上水,瞬间就会被吸收。
猜猜这是什么材质制作而成的钱包呢?——大理石!
小确幸,意为微小而确实的幸福,这个从台湾传来、源自村上春树的词语不知打动了多少艺文爱好者的心。记得那天在食养山房的半日时光,脱鞋用餐、喝茶的感觉真好,有一种主动亲近自然与生活的仪式感。于是愈发觉得,以认真有趣的态度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小事,才是小确幸的本质。当我们这群带着“大抱负”的人来台湾寻找“小确幸”后,却似读了一本好书。
文 / 中华手工·孙凝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