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啃欧洲史。无人指点的环境下,只能自己找书,查资料,时不时被焦虑所环绕:为什么欧洲史这么繁复浩杂,完全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买了一堆书,不是看得快睡着就是完全看不懂在说什么,直到抽出一本《欧洲文明十五讲》,调理清晰,语言平实,越看越激动。顺手拍了一页给小伙伴看,他不以为意地回复道:也就这样,一般水平。那一瞬间差点跳起来和他理论,想了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他不喜也就算了,至于我,为什么会觉得它好呢?
什么是好书?
好书能解答长久以来的困惑,甚至拓展新思维。具体到这本书来说:
语言平实,好读
这书看起来像陈乐民在大学课堂里的讲课实录,都是大白话,看着不累。欧洲史的好书千千万万,也硬着头皮啃了不少,似懂非懂之间只记得强啃时的痛苦了。最起码这本看得很开心,仿佛在阶梯大教室里支着下巴兴致勃勃地听听老师讲课。
讲故事,讲梗概,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果想知道几几年发生的事件,某个人的生平,那不用看这本书,这里一概没有。有的只是最粗略的梳理,以及事件和事件之间的联系,至于具体细节,出门左拐自行查找。
梳梗概,列推荐书,这是最适合自学的方式,也是我看到它欣喜若狂的原因之一。要知道作为欧洲史的新手,光找合适的书就用掉了洪荒之力,这边可好,讲到哪块,就有一大堆相关的资料名像趵突泉的水一样tulutulu冒出来,尽管挑感兴趣的看就行了(幸好不是该专业的,不然肯定被参考书压死了),省了多少力气,这就叫幸福啊!
插一句,《文明之光》在梳理单主题的内在联系方面做得非常不错,可惜主题间相关性没那么大,撑不起世界史(喂,人家就是讲重大文明的,和世界史什么关系?你要求太高)。
说到梗概,我想到了《世界通史》的大事件罗列,就是先把世界史按时间段划分,然后列出每个时间段的重大事件。能啃下来自然最好,可以对世界史脉络有直观了解,可惜这招对我没用,干巴巴的东西看过就忘,当成工具书来查询倒是不错。
促进思考
对我来说,看得happy的书,绝对画满了不直的横线,写满了歪歪扭扭的标注,还有各种折角需要回去另找资料。这本书拿到不久,就彻底变成了“旧书”,边边角角写满了看时的灵光一现(哦不,更多的是吐槽)。
比如,作者说“交上来的作业,如果完全同意我的观点的,照抄的,低分;完全反对我的意见的,如果说得有道理,可以,如果完全不着边际,低分。”我在看书时的独立思考是比较弱的,经常顺着作者的思路跑,看到这边时忍不住思考:如果我要做这份作业,会怎么写?针对后面讲的内容,我能不能提出疑问甚至反对意见?或者干脆精读这本书,然后模拟着写一份作业?
比如,作者说“我读的书除去中国的以外,大多数都是19世纪以前写的。”我在书旁标注:考虑到作者的出生年代,国外的书只看19世纪之前的会不会不够,有没有办法找到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好书?
当然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引发的思考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几个不同的人坐一起聊聊,是不是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想法呢?嗯,下次试一试。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很基础很好读,适合想入门欧洲史却找不到路的读者,同时需要主动地找大量参考书进行补足。当然当茶余饭后的消遣小书看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