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连续接到几位学生的反映,说寝室室友沉迷刷短视频,经常连刷几个小时,到深夜了还不睡,第二天也起不了床。相较于沉迷网络游戏,沉迷短视频确实显得不那么“过度”,总觉得是少数情况,现在看来似乎并非如此。这不禁让笔者产生一个疑问:短视频为何也能让人沉迷?围绕此问题,我们一起来进行深入了解。
短视频是什么?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视频时长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短视频的内容涵盖了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时尚潮流、社会热点、街头采访、公益教育、广告创意、商业定制等方面的主题。由于内容时长较短,可以单独成片,也可以制作系列栏目。当下,短视频俨然已成为潮流的指向标。
乘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东风”,短视频应用自2011年开始上线互联网,因其碎片化、交互性、视觉性、真实性、娱乐性等显著特点,时长短、门槛低、流量少、易传播等低成本使用优势,迅速获得广大网民的热捧。2016年至2017年是短视频发展的“井喷期”,一时间新上线的手机短视频应用数量高达235款,2018年更是迎来了人气的全面爆发。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权威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01亿人,市场规模依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当下,在摄影工具类、社交平台类、聚合内容类短视频应用中,人气最高的当属社交平台类短视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快手、抖音、西瓜、火山等。
大学生为什么容易沉迷于短视频?笔者认为,除了搞笑的表演、多彩的生活、炫酷的片段、奇特的效果、高颜值的小哥哥小姐姐等表层原因外,一个深层原因就是短视频平台采用了算法推荐机制。算法推荐是什么?是指通过追踪用户的网络行为,运用一些数学算法计算出个人特征、环境特征等相关信息,并推测出用户可能喜欢的内容。笔者曾经在某网站查看了几篇主题为小动物、武器装备的文章,在一段时间内,该网站对笔者呈现的内容就大多与小动物、武器装备有关,可见,算法推荐的作用十分明显。算法推荐能极大提升用户黏度,让大学生沉浸于自己喜欢的内容中而不自觉,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些大学生每天连刷几个小时短视频,深陷“泥潭”而难以自拔。
如今,大学生已经是庞大的短视频用户群体的主要组成,在密集体验短视频带来的快感的同时,许多毫无价值、缺乏意义的内容消耗了大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睡眠质量,导致大学生“心情很愉悦,大脑很空虚,身体很疲惫”。由于短视频内容的良莠不齐,海量的短视频内容中还存在许多“三观”不正、动作危险、情节低俗、哗众取宠,甚至触犯法律、道德底线的内容,比如:在短视频中表演连扣十几台名车的车标、表演恶搞他人的危险动作、传播虚假诈骗和暴力黄色信息等等,这些内容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和错误示范。再加上算法推荐的“推波助澜”,影响之恶劣更甚。
另外,大学生如果习惯了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接收方式,将难以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考,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深度阅读学习,导致个体认知停留在极为肤浅的水平。此外,大学生如果长时间沉迷短视频,将导致运动锻炼不足、现实社交弱化、学习成绩下滑、精神恍惚颓废,还会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
大学生该如何避免沉迷短视频?笔者认为:第一,要认清短视频平台推出算法推荐机制是出于依靠“流量变现”维持平台运营的需要。任何商家只提供服务而不盈利是不可能的,算法推荐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能为用户提供更周到的信息服务,但是大学生要警惕算法推荐的负效应——导致用户沉迷;第二,要明辨“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览健康内容会让人变得积极,阅览低俗内容会让人变得消极;第三,要学会自我克制,放下手机,回归现实生活。网络世界尽管丰富多彩,但始终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人只有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真实存在。大学生应当积极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奋斗的动力、生活的乐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挥洒青春、释放活力。
近年来,国家也高度重视治理短视频行业,对各类短视频乱象进行了大力度整治。2019年1月9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 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对短视频平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范。这对于防止大学生沉迷短视频是利好消息,但是,国家对短视频的治理是一方面,关键还是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自律。毕竟,当短视频的吸引力逐步下降之后,还会有新的容易令人沉迷的事物出现。
(作者:张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