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开玩笑的话,我们的妈妈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那是别人家的孩子,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可见,对比会使人在意。好的故事,其中的“对比”无处不在。比如《红楼梦》中的对比更是如此。
在《红楼梦》中第43回中,贾府的老祖宗贾母一时兴起,号召大家凑份子给凤姐过生日,要知道,凑份子这种事,小门小户的家庭才会去做(却钱啊)。大户人家来做种事,就会让人觉得小家子气了,更何况也不屑去做这种事。但贾母觉得好玩啊,又恰逢凤姐生日,就干脆凑份子、组局,给凤姐办个生日派对。这就是有钱人跟穷人之间的对比。
同样,在43回中(个人偏喜这一回),大家都忙着给凤姐过生日,宝玉却蒙声不响出门去了,要知道,他是贾府所有人的宝贝啊,他一声不吭就出去了,那还不得让所有人急疯咯(后面宴席上不见宝玉,果真让贾府上下慌了神,四处寻找)。这里的对比应该不难发现吧!
那,这么热闹的场合,宝玉为何要悄悄离府?话说有个叫金钏的丫头,之前在大家的嘲笑和误会中投井自缢。当然,这都因宝玉而起(这里不多做介绍)。这丫头好巧不巧,跟凤姐同一天生日。其实,宝玉对于金钏之死是心存愧疚的,那这一天,不就是这丫头的忌日吗?宝玉是为出门祭奠,为她祈福。但是,他不能跟人明说啊,更不能让人知道他为何出门。这下,可就急坏了他的书童茗烟。他不能理解自己主子的行为,抱怨的话就出来了:“别人都去凑热闹,你却走了。”一边是热闹,一边是落寞;一边是主子,一边是丫鬟(同一天生日)。那么,这其中的对比,能理解吗?
这次,我拿《红楼梦》作为药引子,希望能把同学们引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我们在创作故事时,情节的对比,人物形象的对比,环境的对比等等都是给故事增色的,让读者“醒目”的。所以,对比在写作中至关重要,值得大家好好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