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到文艺复兴
史前艺术
在诸多早起社会的时期,存在一种观念,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具有魔力,或者具有某种特殊的能力,或者能召唤灵魂。史前艺术反应了史前社会的社会结构和宗教概念。
内容
-
丰产与事物
超自然的力量被认为可以依附在雕像上,早期的雕像可由骨头(象牙),石头,黏土制作而成。这些雕像普遍认为用作祈求神明的保佑。
公牛大厅“公牛大厅”,拉斯科洞窟壁画,约公元前1.5万年
-
超自然力量、迷信和宗教
通过作画表示自己与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关系保持一个友好的关系;
有些壁画周围还能发现人的脚印,普遍认为石器时代的人类把作画当做护身符一样的存在,集体祈祷参拜,认为图画可以保护他们;
艺术家相信当时的人们认为作画可以捕捉灵魂;
-
功能与形式
新时期时代人类文明逐步定居,由狩猎转变为耕种,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巨石建筑,比如英国爱尔兰的巨石阵和贝尔蒂尼的巨石圈,艺术家认为巨石建筑被用作祭坛或者治疗圣地等,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将自身与超自然力量进行沟通。
-
持久的信念
艺术被创造出来就赋予了某种特殊的魔力,这种魔力能让静态的图像抽象出一个实体,联系后世与现世,双方由此而交流沟通,最后实体还可以重现现实,从而最终影响周围的世界。
特性
那些技艺高超的画师中许多部分是女性,这说明史前社会女性的地位远比想象的要重要
艺术具有某种魔力
从史前时期到现在,绘画从根本上并未发生改变,它帮助了人与世界的沟通,并借助魔力而获得生命——Keith haring
古埃及艺术
古埃及的艺术传承有“永恒”特点,早期的艺术家发展了一套如何刻画事物的艺术体系,这套体系得到了后来艺术家的完整传承,成为了艺术再现的法则,导致了后来的古埃及的艺术作品没有人能偏离这些法则加入个人的东西。
内容
古埃及陵墓壁画
皇后下棋皇后下棋,奈费尔提蒂陵墓,底比斯,约公元前1256年
-
死者的艺术
雕刻家被称为“让人不死的人”,他们服务于(富裕的)死者,帮助死者获得来世,死后能来到诸神的世界,享受与生前一样的生活,当陵墓关闭的时候,雕刻家的作品(雕像、绘画、浮雕)就会变成实物,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成真人去服侍主人。
-
精确的体系
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清晰的还原事物,类似于现在的示意图,古代的艺术家经历过漫长的学徒阶段,系统地学习了这些艺术法则,能够做到熟悉清晰的安排事物的摆放,饰物刻画,这其中不能混杂一丁点个人的东西。
-
创作手法
古埃及艺术家遵循一套成系统的创作方法:
在墙壁上用红色的弹线绘制出网格;
根据草纸上的图案准确的还原事物;
在轮廓中填上鲜艳的颜色;
-
刻画法则
古埃及艺术中,人物的四肢和面部器官都可以从表现特征上进行刻画,而人物重要的特性主要通过调整尺寸大小来体现。比如:
男主人比他的妻妾要大,男女主人又比他们的奴仆要大。
女性被刻画成顺从的形象,并用淡黄色上色,男性被刻画成主动的形象,并用暗红色来配色。
河流或鱼类时,采用俯视视角,绘画树木、房屋或船只的时候,采用平视。
对两千多个神袛的形象有严格的规定。
在绘画中还会加入特殊的、相信能被理解的符号:
金甲虫 ==> 创造
蛙和鸭 ==> 生产
通常,坐像将双手放于膝上,而立像则是双脚前后分开。
古埃及人相信诸神能够理解所有的图像、祈祷、咒语和祭品,使死者的灵魂得以永生。
-
三大关切
古代埃及艺术由始至终因循不变,这一切都源自于古埃及文化中的三个关切:宗教、死亡以及遵从惯例。
特性
法老阿克那顿被视为异端,信仰唯一的真神太阳神阿顿,生命和光明的源泉,鼓励关注生命而非死亡,去创作写实、不受拘束的作品。在他统治的时期,古埃及的作品有更多的个人特性。
艺术服务于死者
(埃及)是一个对比鲜明的地方,美妙的事物在尘土中熠熠生辉 —— Gustave Flaubert
古典时期古希腊艺术
古希腊人关注“人”与“美”,对自然的迷恋以及对美的美好追求,是“理想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融合造就了古典时期的古希腊艺术。
内容
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米隆,复制品
-
技艺主导
古希腊人关注生前,不仅仅只是看重精神教育,也注重身体的锻炼,古代奥林匹克就是一个例子,古希腊人追求精神和肉体的完美。
为了展现这种追求,古希腊艺术普遍追求精湛的技艺,以用来展现神如同完人,神创造万物的美好。
-
创新的雕刻家
一些艺术家从默默无闻的匠人中脱颖而出,有三位雕刻家开创了古典时期希腊艺术风格的先河,奠定了流传后世的艺术传统的基础。
-
米隆(Myron of Eleutherae)
创作了众多栩栩如生的神袛和英雄形象,使人铭记的是他创作的充满力量和动感的运动员形象。
-
菲狄亚思(Phidias)
希腊人击退了波斯人之后,菲狄亚斯受命总领雅典的公共艺术事务,负责建造了大型雕像,如:帕特农神庙、奥林匹克城的宙斯神像和雅典卫城中两尊雅典娜女神像。
-
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tios)
创造了姿态自然放松的理性人物形象,成为后世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追寻的典范,现在,他这种姿态被称为“对立平衡”。
-
-
完美比例
菲狄亚斯大量运用黄金比例。
古希腊陶瓶
特性
对立平衡
它描述的是一种人像姿态,即把身体的重量放在另一只脚上,同时肩膀和手自然偏转。
用完美强化的写实主义
我们热爱美好之物,但并不会沦于浮华;我们追求思想之美,却并不会趋于怯弱 —— Pericles
古印度佛教艺术
古印度艺术家吸收了古罗马艺术,间接地接受了古希腊人的影响,通过创作符号和图形来传播佛陀的教义。
内容
- 表现宁静
受古罗马、古希腊艺术的影响,佛陀的形象和装饰偏向古罗马风格:罗马式长袍、配饰和头顶曲发等。
犍陀罗(雕塑艺术)艺术风格产生了不同与古罗马古希腊艺术的风格,这种风格大大影响了印度北部马图拉、中国和日本等地。
马图拉的艺术家重新诠释了佛像,他的身体充斥着气,并且斜披袈裟袒露右肩;而印度南部,佛像则通常袒露左肩,面相庄严
无论佛像如何地被再现,佛陀总是面相宁静,头顶肉髻,双手施印相。 - 宗教指导
佛教和其他大多宗教一样,佛教艺术被用作指导教义的工具,吸引信徒的注意力,并教导他们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艺术的另一个作用便是协助修行,通过聚精会神于佛像上,冥想其中的象征意义,通过这种方式追求精神的启悟。
在后来的世纪里,佛教还出现了大乘佛教,出现了一大批新的佛和菩萨。起初并不能很好地被信徒识别,随着这些新的佛像和菩萨不断重复出现,人们逐渐能清晰的区分各种不同的佛和菩萨。
观察者可以看到的清晰的形象就是佛教传承的教义。 - 菩提萨埵
"菩提"觉悟之意,"萨埵"是有情众生的意思,因此菩萨就是追求矢志成佛、大彻大悟的有情众生。从一开始,艺术家刻画的菩萨就加入了他们个人的理解,菩萨往往被刻画成年轻美丽,身着天衣,配饰璎珞,姿态放松,神情欢喜或宁静。
特性
完美比例
不论艺术风格如何,佛像总是显得宁和,佛像是大还是小都有规制和比例规范。
艺术有助于冥想和提升精神觉悟
投入行动的思想比只是空想的思想更为重要 —— 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