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绳专挑细处断,独木难撑负重人
“久病床前无孝子”,说的是生老病死的大事,反映出养老的大问题。
不孝的恶名有很多人不愿意主动去背负,贫穷才是造成儿女因为“不孝”被诅咒的重要原因。
有句古话说得好:“老人最大的福分,就是突然去世。”这看起来很残忍,但仔细想想,这句话在令人心碎的悲伤中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不管有钱无钱,久卧病床的普通老年人很少会得到幸福。那些有特别丰厚收益、子女也都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家庭,这样的老人晚年生活还有幸福的可能。
但是这样的家庭在目前只有极小的比例,而且与老人得到的幸福与自己的病情、收入成正比。
不是我危言耸听。经历过“家中有病人”的人都会有深刻的体会。
那些生活不能自理,而且经济并不宽裕的普通老人,特别是整体收入较少的农村家庭,养老不得不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养老金储备不丰富,甚至根本没有养老金来源的父母,如果儿女们也挣扎在养家糊口的烦累之中,那么,自杀甚至杀人的悲剧性故事,就难免时有发生。
人性的恶,基本都来自于愚昧和贫穷。而愚昧和贫穷,往往像一对孪生兄弟姐妹,相伴相生,如影随形。
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不生病,也没有人保证自己只要生病去看医生马上就能产生奇迹,或者预估自己来日无多轻松放弃治疗,心情平静从容走向死亡。
“善终”的解释,不仅仅只是不意外身故,更多时候是能在知道无力回天,安静地自我了断。
“过度医疗”让生者痛苦、死者遗憾,避免“过度医疗”让生者遗憾、死者痛苦。之所以让生者死者都不能果断抉择,是因为大家没有掌握“过度医疗”的条件。
江苏有一位老师的父亲,因为骑电瓶车意外摔伤。初步治疗之后,病情突然恶化,伤口化脓,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问题齐发,不得不住进ICV,一天花费少则2、3000元,多则5、6000元。并且,医生告诉这位老师,保守治疗,短期内其父就可能有性命之忧;如果做开颅手术,至少花费100万元以上,而且风险极大,搞不好人就有可能死在手术台上。
这位老师和妻子都有体面的工作,父亲也有社保,在平时也算是小康之家。但是社保报销的部分不多,自己需要承担大部分医药费用。老师还有一位60多岁的母亲、还有没成家的孩子,本来积蓄就少,实在承担不起救治父亲的费用。假如拼力一搏,举全家之力,即使倾家荡产,老父亲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条。
一面是垂危的父亲,一面是待养的家庭,何去何从,老师心里也没有了底。
遇到这样的人生意外,难道只有全家等死?无情的抉择,就是放弃给父亲治疗。但这要背负一世的骂名,而且自己心中也无比羞愧。
老实说,像江苏老师父亲这样的案例,对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来说,肯定要奋力一搏,但在一般家庭,除了事先买了重大商业保险,可以得到巨额赔付,基本上都是选择放弃。
但是,如果这个事件中,出事的是儿子,那么父亲极有可能会奋力一搏。
儿女是父母最无私的作品,父母是儿女最放不下的牵挂。有些事情,只有父母对儿女可以做到,儿女对父母却是不可能。
尽心、尽力、尽孝,都是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美好。没有物质的丰盈,没有胸怀的坦荡,再美好的人性,也会转换成你死我活的苟且和卑微。
父母需要儿女养老、扶助的时候,儿女要去奋斗事业、要去忙碌家庭,要为自己的生活打拼。成为父母的儿女,沿着父母的道路,无私地为自己的儿女服务。他们也许并没有忘记父母曾经对他们的付出,他们更不会明白,他们的将来,也有可能会是如同他们父母一样的结果。
不是儿女对父母不孝,实在是儿女成为父母和自己儿女之间的那道承重墙,遵照人类繁衍的传统,在生死危机来临的时刻,放弃的,只有老弱的父母;保留的,一定是幼小的儿女。
生活要继续,人生却不可能重来。父母或者儿女有足够丰富的储备,在面临生死抉择之时,才能够相对从容。不够结实的麻绳,只会从细处被扯断;一根木头,无论如何也承担不起太过沉重的负担。
如何让我们有尊严地与这个世界告别,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者简介:冯俊龙,青年作家、文艺评论家,主要从事历史和军事题材作品创作,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同舟共进》《文史天地》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等刊物转载,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作家网等多次转发其作品和评论,现任五块石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