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定义用户体验(来源于百度百科)
“用户体验(简称UE)FaceUI称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因为它是纯主观的,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个体差异也决定了每个用户的真实体验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全模拟或再现的。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的实验来认识到。”
第一个结论:
用户体验设计就是搭建物(产品)与心(用户的心理感受)关联的桥。
而在Donald Norman: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描述到:
“在设计中,感官层面是指外观,它涉及的是感受知觉的作用,比如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和视觉上的体验。这就是为什么设计的美学因素如此重要。这其实就是一件商品的外观式样与风格。第二个层面是行为层面,是指产品在功能上是否出色。这一点也很重要。设计一件东西,不光让人会用而已,还要让人觉得它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以木工工具为例,劣质的工具总是不听使唤,好的工具则能完全实现主人的意图。
第三个层面是反思层面。这与个人感受和想法有关,是人们对自我行为的思考,以及对他人看法的关注,“我入流吗?我的做法合适吗?”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年轻女孩喜欢在手机上挂饰物。她们想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我,这是我的手机。这一点很有趣,因为她们需要融入同龄女孩子的群体。
感官层面在全世界都是相同的,因为它是人性的一部分,在感官层面上我们对“好”的定义是一致的。行为层面上的东西是学来的,因此在全世界有着类似的标准,但不同的人还是会学到不同的东西。反思层面上则有非常大的差异,它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单是中国文化不同于日本文化,不同于美国文化,就是同在中国,年轻女孩也不同于商业人士,不同于大学生,不同于农民,这中间存在着微观文化因素。”
第二个结论:
物对心,心对物,是基于我们与外在事物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用户体验设计是设计这样的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过程。
哲学上有所谓的“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唯心论秉持世界或现实如同精神或意识,都是根本的存在。唯心论直接相对于唯物论,我们对物体之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
唯物与唯心是对立和统一的:
但是心和物其实是分不开的,佛教中就有心物一元论。人的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人的身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则是属于物质层面的。人在环境的互动,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以人不能够离开物质,无形的“心”如果离开了有形的物质,就不能具体表现;同样的,在物质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心做为主宰,就容易为物所迷,失去自我。
那么如何去悟到“心物一元”呢?有两个问题需要你不断地做出思考。(来源于豆瓣下的文章节选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088268/)
一、如果你承认心物是一体的话,你就不得不承认一滴水、一块砖头、陨石、星系都有生命,也都有意识,或者说有灵魂。可是你十分明确地知道这不可能,因为你很情楚:海水、石头、清风、太阳没有意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心物到底是如何一元的?
二、当你接受心物一元的结果后,你就不得不接受“是物质呈现出心灵存在的,而心灵又反过来决定物质的存在”。而最终的问题是,物质是如何呈现出心灵存在的?心灵又是如何“创造出”物质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永恒,即是实相、如来本心。
我的理解是物影响着心,而心产生对其新的物。是心智模式,但又非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更多是对外部事物惯有的感知反馈。心灵里对其产生的新物是包含情感,情绪,灵魂的,并与我紧密联系。
第三个结论:
用户体验设计的产品,是应该注入灵魂的,不是单纯的物。
结论:
用户体验设计是心与物统一的过程,设计物也设计心。
献给张国荣,献给《东邪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