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曾在 《送你一匹马》中写到: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千秋万代,岁月疾驰不停歇。东汉末年有位大将,追随孙权驰骋于战场,创下诸多辉煌战绩。某日,孙权对他讲:“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他却用军中之事繁多来推辞,孙权又说道:“并非让你读书研究儒学经典成为学官,只是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我也常读书,认为读书十分有益。”
他听从教诲开始学习,后来与鲁肃交谈中,鲁肃很惊讶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吴县的吕蒙了。”于是,“士别三日,当夸目相看”也成为了吕蒙独特的标签。因为读书,吕蒙不再是原来只懂打仗的武将,更是一名懂得谋略与历史的才将,从而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独特潇洒。
不读书的人,外在看起来气质不凡,或雍容华贵,或温文尔雅。但一开口,不禁让人皱眉,叹道:果然人不可貌相。
而真正读书的人,即使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气质也不会衰退半分,他们的灵魂中藏着他们对万物的认知,对时间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谈吐间便得人心。
看现在我们的时代女神,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对待外交问题,温文尔雅又不失锋芒;作家杨绛先生,是最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我们都不可否认的是读书使得她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风韵,对国家的认知,对生活的淡然,都来自于他们对精神的充实,对读书的热爱。
读余华的《活着》让我们更深层次的领悟活着的意义,阅《唐吉诃德》让人拥有在现实中坚持理想的勇气,读《平凡的世界》让我们见证了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创造出的不平凡世界。每一本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都能成为我们头脑中的一份精华。
古有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言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今有皮罗果夫讲“一本好书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有句话叫: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我们不得不相信,读书能够改变我们的面貌,活跃于我们的精神与灵魂,活跃于我们的言谈举止,活跃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与理解,陶冶情操,增强见识。
白驹过隙,我们将时光刻在容颜里,将岁月留给故事,将读过的书藏在气质里。我们,能用读书改变气质,也能收获最意外的魅力与礼物。或许皮囊贫瘠,但灵魂不会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