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得里亚海明珠
从碧波荡漾的亚得里亚海上眺望杜布罗夫尼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000米以上的群峰连绵,靠近海岸处如刀削的迪纳拉山脉。随着船舶徐徐驶入港口,前方叶色深深的丝柏树之间,一座带防御的塔楼,北城墙环绕的要塞赫然呈现眼前,建筑的宏伟令人叹为观止。
被誉为“亚得里亚海明珠”杜布罗夫尼克有着漂亮的红瓦屋顶,令人置身于童话世界。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屋脊海洋中,按巴洛克风格修建的大教堂和多明我会修道院的钟楼格外引人注目。
杜布罗夫尼克一直处于巴尔干半岛上频频爆发的战争夹缝中,尽管其宗主国不断变换,先是拜占庭帝国,后是威尼斯、匈牙利和奥斯曼帝国,杜布罗夫尼克始终保持着自治的共和国体制,并因此获得繁荣和自由。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08年。
石灰岩大街
杜布罗夫尼克初建可追溯到7世纪初,当时,位于它近郊的罗马城市挨皮道鲁斯被斯拉夫人破坏,大批逃难的居民来到亚得里亚海小岛(今杜布罗夫尼克南部)避难。不久,那里被命名为拉古萨。这个名字作为该城市的意大利名一直沿用至今。后来,一些斯拉夫人开始在其对岸的内陆地区定居,由于当地有大片的杜布(意为橡树)森林,他们便给这块土地起名为杜布罗夫尼克。
13世纪末,拉古萨和杜布罗夫尼克合拼为一座城市。分隔两地的水路被填充,成为斯特拉冬大街。这条大街又被称为普拉察(集市),是今天市内一条繁华街道,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在这条大街上漫步,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用作铺路石的石灰岩,数百年间被众多来往的行人踩踏,一边的十分平滑和富有光泽。
斯特拉冬大街全长约300米,从15世纪建造的大八角形大喷泉奥洛佛里奥附近的皮勒门起,延伸至卢萨广场。老城的入口是皮勒门和普罗切门两座城门,老城内禁止车辆通行。
在斯特拉冬大街北侧,平行地延伸着另一条道路,在和这条道路相连的一个坡度陡峭的小巷里,各种餐馆鳞次栉比。所有店铺的名字,均来源于过去过去在当地谋生的工匠们所属著名的吉尔德(行会)。按当时的规定,毛织品染匠、蹂皮匠和其他皮革加工匠等,必须住在13世纪时规划建起的皮勒地区。此时。杜布罗夫尼克已经从拜占庭帝国手中转到威尼斯的统治下。
千金难买自由
环绕杜布罗夫尼克老城的城墙长2000米,始建于8世纪前后。随着城区的扩大,城墙也不断扩张,直到16世纪才定型。城墙偶厚6米,高25米,城墙顶部处处修筑了御敌的塔楼。在城墙西侧入口的普罗切门,矗立着本城的守护圣人布拉霍的雕像,他左手握着杜布罗夫尼克的模型。
据编年史记载,为了保护自己的属地,威尼斯曾计划在当地修建一座要塞。但是,杜布罗夫尼克居民抢在他们动手前,以惊人的速度建好了要塞,把苦笑着的威尼斯人从城墙大门迎入城中。城墙后来经过增建,但刻在威尼斯人入城的城墙大门处的石刻碑文却保留到今天。这行碑文是:即使用全世界的黄金,也无法买到自由。
然而,围绕着属地的战争并未就此结束。1359年,杜布罗夫尼克斩断了与威尼斯的效忠关系,转而向匈牙利王俯首称臣,并被归入匈牙利版图。宗主国的历代国王们把杜布罗夫尼克养成了一个拥有自治权的贸易港口。不久,在奥斯曼帝国的庇护下,它呈现出更加旺盛的活力,成长为一个无比繁荣的海运城市。
政治舞台克內兹宮
与北欧的汉萨同盟相同,杜布罗夫尼克以里倍尔塔斯(自由)为自己的信条。1481年,人们在卢萨广场修建起自由的象征——劳兰旗台。在它的旗杆上,飘扬着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的旗帜。议会通过的政令等都会在这里向市民发布。
据此不远的克內兹宮是共和国的政治舞台。宫内设有大会议、元老院和首领办公室,执政者在这里确立共和国的大政方针。克內兹宮最早建于12世纪,当时是一个坚固的要塞中心。15世纪时,人们根据拿波里人里奥.德.拉.卡巴的设计,按照后期哥特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对它进行了重建。
尽管在此后的大地震中,宫殿受到严重的破坏,但中庭、喷泉、带连拱门的回廊等部分依然保留了15世纪的原貌。建筑物正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特有的柱廊,它由7根圆柱牢牢支撑,这些圆柱的柱头雕满了精细的花纹。中庭里,矗立着为杜布罗夫尼克作出巨大贡献的船王米开罗.普拉卡特的雕像,人们以此纪念他的伟大功绩。这位船王也是艺术家,他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遗赠给了故乡杜布罗夫尼克。
在克內兹宮北侧,华丽的圣布拉霍教堂面向卢萨广场而立。这也是一座1715年按巴洛克风格重建的建筑。在它的对面,矗立着1520年按后期哥特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建造的斯朋查宮。这座宫殿过去被用做海关,是杜布罗夫尼克的经济中枢,后来历经造币局和财政局。现成了古文献馆。
真正的正义与贡金
在克內兹宮里,与共和国国旗一同悬挂的还有一句古话:“当亡私而勤国。”这句话被视为从政者的至上美德。组成大会议的贵族首先选出45至61名元老议员,然后再从中选出12名议员组成小会议。这12名议员轮流担任共和国首领。这种统治方式使首领职务的任期只有短短的四个星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避免因某个特定贵族长期担任首领而带来滥用职权问题。尽管位于欧洲的边缘,但由于有了这样的统治机构,在杜布罗夫尼克,真正的正义受到尊重。这里所施行的行政措施皆发自良心。
在身披红色大马士革锦缎斗篷、上配天鹅绒饰结、盛装打扮的首领指挥下,这个海运城市的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运营着。杜布罗夫尼克的商船队从事大规模的商贸活动,范围从亚德里亚海、地中海到黑海,甚至扩张到大西洋沿岸。
即使奥斯曼帝国几乎统治巴尔干半岛全境的时代,执政者依然凭借他们卓越的商才,使杜布罗夫尼克在海运贸易中日益繁荣,并得以讴歌自由。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不得不违背自己的主张,向奥斯曼帝国支付高额的贡金。最终,他们守住了被称为“黄金小河”的国境,获得了自治形式的独立。
欧洲第三古老的药房
在这个面积近数千平方米的要塞城市公共卫生得到了彻底的管理。可以说,杜布罗夫尼克正是公共卫生的先驱。设在罗马风格的方济各会修道院教堂回廊里的药房,建于1317年,其古老程度在欧洲排名第三。1784年这里的居民全部接种了牛痘,据说,这比詹纳的接种还早12年。此外,从近处的巴尔干半岛、远处的东方各地,这些带来大量商品的商队和商船抵达杜布罗夫尼克港口时,商人和船员必须先接受检疫检查,地点就是位于勒维林城堡的检疫所。
海运贸易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艺术和文化的发展。那些曾到彼岸的意大利留学的贵族的子弟们,带回意大利文化,开始创办美术学校等教育机构。不久,杜布罗夫尼克就成了文化艺术之都,文艺复兴中心,被人们誉为“斯拉夫的雅典”,并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
内战的创伤
新大陆的发现和经非洲到印度航线的确立,使得地中海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减弱,杜布罗夫尼克的繁荣很快受到影响。1667年,由于大地震的袭击,这个地区在收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幸而后人又按地震前的原样和规模进行修复、重建了老城的建筑,老城面貌得以维系。
1808年,元老院被拿破仑解散。1814年1月29日,奥地利将军送来劝降信,印有圣布拉霍名字打头字母的共和国国旗被迫降下,杜布罗夫尼克成了奥地利的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成为克罗地亚的领土。
1979年杜布罗夫尼克再次遭到了大地震的袭击,但在过去的历史中,最为不幸的要数1991年爆发的南斯拉夫联邦分裂的内战。12月6日的圣尼古拉节是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天,老城遭到塞尔维亚军2000发炮弹和炸弹的轰炸,近7成的建筑物找到了毁坏。
老城城墙几处受损严重的地方,现已得到相当程度的修复。1991年。这个地方被列入《频危世界遗产名录》。当和平重返老城时,在联合国组织的经济援助下,修复工程开始实施,许多愿为杜布罗夫尼克的重建的,国内外志愿者也纷纷赶来,在建筑物的修复作业中,人们发现几个世纪的风雨摧残,使得支撑瓦屋顶的房屋框架受到严重的损坏,因此进行了全部替换。而面对被炸弹碎片破坏的雕刻和浮雕,人们则收集相同的石料,由波兰专家进行修复。
但是,要使杜布罗夫尼克恢复“亚德里亚海的明珠”的美丽风光、重新举行一年一度夏季音乐会、再度成为一座年吸引10万游人的热闹城市,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注:文字来源于《世界文化遗产 9 东南欧》。照片拍摄于2018年初夏,我跟着几位广州朋友到了巴尔干半岛,近30天游历了三个国家: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景色好,体验好。对世界的认识更多了,对“和平”的理解更深了,环球同此凉热,但愿战争能远离这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