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就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喜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不会让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有没有能一整天时间都尽心力行仁德的呢?我就没有见过想行仁德却力量不够的人哪。也许有?那是我没见过吧。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犯的过错,各有不同的种类。你观察他犯的过错是哪种类型,也就知道他是哪种人了。
但是由于人的心性、教养或修为不同,所犯的错误也会不同。因此,通过观察他所犯的过失、错误,就能联想到他是哪种类型的人。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如果能早上听到人生真谛,就是当晚死了也值。
这句话非常著名,直白简洁,被历代读书人来回引用。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孔子这个话说得更为果决。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一个有志于追求真理的人,却因为衣服食物档次低而感到羞耻,这样的人就用不着和他讨论学问了。
孔子讲的,并不是要你放弃某种物质生活标准;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性修养,或者说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敌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应对天下万事万物,没有什么一定要敌视的,没有什么一定要倾慕的,一切都取决于是否合情合理。
其实理解这句话,你可以对照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那句名言。对,就是写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那个人。他说:“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第一流智力,就看他能否同时持有两种相反观点而仍能保持行动能力。”
知识点:
孔子这里说的“道”,不同于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孔子的道,在《论语》里有“吾道一以贯之”,有君臣之道,有师生之道,甚至有子之道,强调的是人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而不是终极宇宙客观真理。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在你的经验里,有没有通过错误反思过自己?
个人经验,自己犯过的错误主要分为这几个类型:
1. 重复犯同样的错误,通常是因为自己没有很好的总结问题,对这件事没上心,得过且过。反思的是态度,要时时提醒自己。
2. 不仔细、不认真引起的疏忽,通常是因为自己没有专注,并且事后没有复查。反思的同样是态度,做事要保持集中,避免其他事情的干扰,并且一定要留出时间检查。
3. 因为超出能力和经验范围,导致犯错。反思的是如何快速学习和掌握,请教前辈、专家,并且多实践、多模拟。
4. 最后一种是因为自负,低估了事情的难度。反思的是心性,如何保持谦卑和虚心。
我们面对事情,要时刻如临大敌,谨言慎行。真的犯错之后也不要沉溺在错误中自责,而是善于总结和反思,修炼自己的内心,才是孔子追求的“内圣”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