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39天
原文阅读: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píng)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讲解:
孔子对颜回说:用我就行动起来,不用我就隐居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吧。
子路说:如果统帅三军的话,您和谁在一起呢?
孔子说:不靠车徒步打虎,不用舟船只身渡河,死了也不知后悔的人,我绝不跟这样的人在一起。跟我在一起的人,临到大事一定要知道害怕,善于谋划而能成功者才行。
启发思考:
孔子对颜渊所说的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被后世士人概括成“用行舍藏”四个字。
任用我,我就当仁不让出仕做事;不得任用,我就卷而怀之退隐江湖。
这种态度影响了很多后世读书人的行事策略与处世风格,也成为士阶层理想人格及文学话语的重要标志之一。他们在仕途不顺之时,或以此寻求自我安慰,或劝慰友人。
朱子把孔子的用舍行藏与常人的心态做了细致的比较。朱熹曰:“如常人,‘用之则行’,乃所愿;‘舍之则藏’,非所欲。‘舍之则藏’,是自家命恁地,不得已,不奈何。圣人无不得已的意思。圣人用我便行,舍我便藏,无不奈何底意思,何消更言命!”
大多数人进则喜,退则忧,唯圣人之喜忧完全系于道而不系于己,系于物而不系于心。圣人一方面志于行道且救世心切,另一方面又心无系累而进退洒脱,这看似矛盾的两面竟神奇地结合在一起。范仲淹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对此极为精准的表达。“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则形象地刻画出了仁人君子的忧国忧民的使命担当和用行舍藏的泰然自若。
前面的《论语》也学过,孔子赞同的态度是,邦有道,则经世济国,邦无道,能免于灾祸,保全自己。纵观历史,王朝更迭,治乱循环,在一个王朝之内,也是治世、盛世、暴君、中兴、再昏君的循环。邦之有道与无道,也像四季运行一样。个人改变不了春夏秋冬,就要学会顺应时代变迁,不管遭遇什么,都能守持自己,自得其乐。
在孔子看来,颜回和他本人都具备用行舍藏的心态和能力。老师又表扬颜回,子路在旁听了可不服气,反问到:如果战争中带领军队作战,您和谁一起呢?言下之意是说:仲由我勇武过人,您光表扬颜回了,但打仗的事情,必然我是独一无二的选择嘛!
这点小心思,哪逃得过孔子的眼睛。孔子说,有勇无谋不怕死的人我不带。我带那临事而惧,知道害怕,能小心谋划的人!
孔子又在敲打子路,因为子路就是不怕死。
最后也因为不怕死送了命,把孔子伤心死了。
孔子的确非常喜欢子路,用心良苦,打了比方,正式告诫他:勇而无谋者,不足以同行。徒步打虎只身过河的人算不上真正的勇者,单是莽夫之勇,最终吃败仗,难免丧师辱国,会给国家人民带来灾难。
孔子与颜回和子路三人短短的一段对话,生动活泼却意味深长,无论是“用行舍藏”还是“临事而惧”都值得深思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