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把《乌合之众》奉为圭臬,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本大众心理兴趣入门书籍,如同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掀起思想的狂潮。
《乌合之众》成书的时间点正处于弗洛伊德的时代,那时的心理学刚起步,行为主义思潮兴起,在此之前,心理学领域便是社会学论述、动物学的操作性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神经外科方面研究居多。当时,现代的心理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荣格还没有提出集体无意识,主导当今社会的认知心理学甚至还未起步。书中许多概念拿到今天来看是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是百年前的欧洲思潮。
然而,虽然本书科学性不足,但毕竟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站在那个时代看待变革和历史,是很需要勇气的。好比阿基米德的众多理论,在今天的视角上来看基本都是错误的,但对于当时的世界,却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便是在一步步试错,一步步质疑,再一步步证实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首先,我认为本书属于empirical study,难以解释更多更复杂的良性社会交互。纵观全书,也只是对同一观点的反复阐述。勒庞将其深谙大众心理的长处在著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夸大其词,以一两个较为极端的例子重复“验证”自己的言之凿凿,他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将读者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所谓的极端,我认为,原因在于勒庞常以生存模式下的事件作为例子列举。虽然群氓带来的危害被他在书中不断强调,但他似乎没有说明,这是当时人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容易短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做的抉择都是生存模式下的抉择。陷入群体,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但在某些情况下确实会带来力量。
其次,勒庞在每阐述一个分观点时,读者总是会下意识地寻找对应的案例,从此深信不疑。这个误区就好比我们在做网上流传的伪心理测试或是星座运势分析时,看分析结果总是会寻找事例验证其中某些观点,而往往忽略不符合自己特点或行为的分析。我们习惯“证实”,却很少主动“证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巴纳姆效应,一种习惯性的选择性忽视。
诚如书中所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最近的韩国女星雪莉自杀事件、NBA“跪族篮孩”事件,人云亦云、随大潮的阴谋论,让人不禁怀疑网上冲浪者智商和常识。而不想成为“乌合之众”,就要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不要接受机械化教育或是机械化的灌输。因为这样的教育和灌输,最后会把我们变成一个丧失自我的人。同样的,关于本书“乌合之众”的观点,我们更多的也应该是反思,并通过过滤、内化,从而对自身的行为产生指导意义,而不是一味的照单全收。
其实,我不觉得在今天社会条件下,所有个体都可以轻易成为“组织化群体”中无法思考的成员。事实上,现代社会中一些人更难以成为被催眠的对象。他们拥有较强的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并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武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都不会成为“乌合之众”。
我认为个体总会有身陷群体的时刻。或许是盲目、难以抉择的时刻,又或许是真正危险的时刻,为了生存,所有人都会抛弃一部分理性和反思,投身群体湮灭个性。因为群体,承诺了生存。弱者都是群居者,所以有芸芸众生。
我们不得不承认,世人极容易陷入这种逻辑盲区,或是“人性本蠢”。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所谓世人,不就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