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里,最成功的爸爸妈妈,是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的父母,毫无芥蒂的那种。然而,身边大多数的父母,总是在孩子成年之后,才能体会到这样的道理,虽然来得晚些,但回忆犹甘。
观察周边的大多数家长,习惯在孩子面前的指指点点,以成人自居,以成功的人自居,以过来人自居,去指导甚至干涉孩子的生活,可能在孩子尚小,没有多么明确分辨力的时候,他们尚能够接受。但是,如果孩子的年岁到了青春期,说不定你的指指点点,便成为你和孩子之间千沟万壑的开始,于是孩子们稍有忤逆,家长们便开始抱怨,自己家的孩子多么的闹腾,多么的不尽人意,多么的叛逆。然而令这些父母自己惊讶的是,在自己面前一无是处的孩子在自己家庭之外的公共空间里,遇到亲朋好友,反而表现的极有分寸。他们把自己所有的没有分寸感,全部倾倒给了自己的父母,一则至亲无忌,二则作为父母的你太过于自以为是。
有一次,在观看一期综艺节目时,镜头里十一岁的小男孩一本正经的说:我喜欢京剧,也喜欢唱京剧,但是我的爸爸觉得好好学习才是正确的道理,说我每天不务正业,我就要证明给他看。听完后,虽然内心为这个孩子鼓掌,但是,镜头转给他坐在台下的父母时,我看到了父亲脸上溢出的尴尬,仿佛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自家孩子这么说教,有些抹不开脸面。其实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我们的家长真的不用以“家长”自居,而应该是“亦师亦友”,更何况,爸爸妈妈这个身份,不是谁天生就具有的功能,有的人,学了一辈子,也没能很好的掌握做父母的技能。作为父母所具有的,是比孩子长了二三十岁的年龄,而不是身傍“为人父母”这样的技能,所以,与孩子共成长,是务实的家长最聪明的选择。
但现实情况是,多数的父母都太自以为是,在孩子面前,总把自己设定为无所不能、可以拯救世界的英雄。
前几天流传在朋友圈的一封信,是一个高考后,选择了自杀的孩子写给这个世界的信,这个正处在花季雨季的少年,在书信的表达中,满纸的仇恨,甚至在最后一刻,都没有原谅他的父亲。
信的大体意思是,从小到大,父亲从来没有善待过他,限制他玩耍的时间,稍微犯错,轻则谩骂,重则拳打脚踢,每次玩电脑的时间都限定在5分钟以内,父子之间没有一丝的尊重可言。考得好了,没有任何的夸奖;考得不好,则是侮辱和打骂。直到了高考完毕,终于忍受不了父亲语言和肢体暴力的孩子,选择了和这个世界诀别。
这是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是最为严重的后果。其实在大多数时候,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悲剧就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积累出来的。前半生是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后半生则多数是在孩子的羽翼下生活。在同孩子交往中,作为父母表现出来的所谓的自以为是,归根结底,在于作为父母自身的不自觉。
这样说话,会有很多人不喜欢,但仔细想一想,在生活中,在孩子面前,你是不是现实版本的"贾政"?
贾政,在«红楼梦»中,被作者视为极为可怜的人。而他的可怜之处,是不懂的去理解孩子,一味的将自己的价值观穿插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致使贾宝玉每次见到父亲甚至听到有人谈及父亲,他害怕的像是筛糠似地,每次都像是老鼠遇见猫一样,避之不及。
曹雪芹笔下的宝玉,自批为腹内草莽的纨绔子弟。但是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深刻的体味到,宝玉的灵气,在于他对生命的体悟和悲悯,以及在大观园命名时的才情,而他的父亲却不以为意,不予赞扬,一味的批评与贬斥,最终站在了与自己孩子的对立面,难再成为朋友。
贾政身为朝官,位高权重,身边随从诸多,门客成群,在所谓的文人墨客的簇拥中,自觉成就非凡,成为典型的官僚。古人所遵守的"三纲五常"在他这里更是发挥到极致,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由是对宝玉的教育便是熟读应试书籍,考取功名。这与宝玉的本性相悖,也是因为父子之间的纲而疏远了关系,这个纲就是不尊重,不够谦卑。
大冰在«台北爸爸»这篇文章中讲了一个温暖的故事。一个自觉年少时非常混蛋,走过不少弯路的爸爸,唯恐儿子也像自己一样走弯路,于是采取了独特的方式,教导儿子成长,其中的过程,充满着感动,如果你去读,就会发现这位年少时无恶不作的父亲,在孩子面前,所给予孩子的尊重和引导,是多么的丰满。
在读番红花的«教室外的视野»时,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在孩子的身边,永远是需要保持谦卑的态度,因为孩子在成长,作为家长的我们也需要同孩子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尊重。
作为父母的你,是否希望自己家的孩子一切按自己的道路走?
作为父母的你,是否希望自己家孩子少走弯路,顺利平安?
作为父母的你......
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些路,需要他们一个人走;有些关,需要他们一个人过;有些艰难曲折,需要他们去面对,你终究无法替代他们,也终究需要放手。
请记住,所谓的谦卑是,既可以大到尊重这个世界,小到尊重你自己的孩子。
你的孩子肯定也希望,作为父母的你,可以陪他们一起看星星,也可以一起做饭,更可以一起无话不谈。
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