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真的“认识”你认识的
在发刊一文中,我表示过我对于写一些学习方法的意向,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正式开始更新关于“思维”的内容。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多是停留在老师传授以及对书本记忆的阶段,我们从小学毕业后就考试不断面临各式各样的考试:中考、高考、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GRE、托福考试,而以上每一次考试可以说几乎决定了你现在的生活状态。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考试在现在中国的国情之下,几乎是绝对合理的,至少它们为我们每个生而不平等的人提供了难得的公平竞争机会。
但我们更不可否认这种应试教育对于我们思维体系的摧残。
你是否曾不假思索的使用牛顿力学定律直到你知道相对论以后,你才发现经典力学即使反复被我们使用但却存在瑕疵?
你是否曾视亚当斯密所说的“追逐个人私利有助于实现公共福祉”是经济学中的铁律,直到约翰·纳什提出了纳什均衡?
以上被称之为“科学”的领域,都不能够绝对正确,那么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事物、大人告诉你的道理、朋友圈转发的抗癌常识,真的都对吗?
再举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你认为汽油贵还是饮料贵?
我也曾不假思索的说,现在石油好贵啊,这些商家好黑心啊,国家好黑心啊。
石油是稀缺的有限的且短期不可再生的能源,是工业生产的血液,自开采、运输、加工直到送到离你最近的加油站需要经历数不清的步骤;
以冰红茶为例,看一看成分表:水、糖、吧啦吧啦什么搞不懂的化学添加剂,工厂流水线生产,货车运送至下游经销商。
可是,92#汽油上周调价前5.98元/升,冰红茶3元/500ml(6元/升)。
你看到了什么?
当你关注你一周跑掉几百块钱的油钱的同时,是否你根本不曾考虑,如果你加的是冰红茶,你更跑不起。
至少当我发现这件事的时候我是惊出一身冷汗,幸亏汽车不烧水,否则什么这个小茗、那个茶X动辄5、6块一小瓶,谁吃得消啊!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存在主观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构成,主观性既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感觉”,而理性既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思考”,以上所举例子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先入为主的把我们的感觉当成了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并自认为这就是对的。
当然我们不能把锅全部甩给应试教育,否则外国人的锅谁来背呢?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是一个被操作的时代,大量的广告和政治煽动者随时都准备好丰富的心理资源,利用我们的感情和阈下意识(将来我们会讲到)来劝说我们相信他们所准备好的“真理”。
特朗普依靠贸易保护承诺给工人阶级解决就业问题赢得了不知道多少选票,可贸易保护导致的贸易逆差,造成的GDP增速下降,导致的工作机会的流失,投票给他的人们真的意识到了吗?
可怕的是现代生活的每个重要领域——法律、医疗、教育、工商业,我们都受着各种各样严重而复杂的问题困扰,我们迫切的需要审慎的思考各种我们即将采取的行为以及其后果,从而明智的选择最优解,但我们却逐渐的丧失了这种能力。
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需要且必须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真理真的存在吗
自人类文明以来,学者们一直争论是否存在真理,既对过去、现在或将来都不会错、不必怀疑和争执的道理,能够对人们思想和理论的对错做最终的检验。
可是这种真理真的存在吗?又,这种真理存在的话真的有意义吗?
一切能够被证明的真理,在真理出现错误之前都会被认为是正确的,正如人们在没有见过黑色天鹅之前,认为天鹅就是白色的,而科学的定律,永远会附上一则“假设条件”。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教会成员,也不会介意他们的信仰是否真的是绝对真理,人类对于绝对真理的探索是否有成果,也丝毫未曾阻止社会的进步。
于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真理”,更多层面上指的是“普遍被社会大众认可,并反复尝试且很少出错的道理”,这种普遍“真理”是相对和主观的,通常会出现在鸡汤文或家长的教导之中,如果你在马路上随便找一个人,他就能和你说出一大堆诸如“房价高都怪开发商炒作、现在的女人只爱钱/男人只爱美女、上学没什么卵用、男人应该征服自己的女人”的所谓“真理”。
最为讽刺的是,真理这个词演化到现在已经变成:任何一个人认为是真理的任何事情,都是因为他或她认为它是真理。
并且人们还愿意将自己认为的“真理”,当作真理传授给别人。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事物时,你就会拿着这种所谓“真理”来评判你的世界,看到房价高了你就张嘴怪开发商,找不到对象了就说现在的女人只爱钱/男人只爱美女,考个大学很难不如我们不要上学了去创业吧,看到男人被老婆管着就说他真是窝囊,等等
残酷的是,实事并不如此,而你也终于活在了别人的影子里,并心安理得的给自己找了借口,成了愤青。
为什么“真理”总是出错
我们在观察世界之前,都是被告知世界如何,除非我们的思维被训练的具有批判性,除非我们不仅仅做到认识事物本身,除非我们同时能认识我们认识事物的这个过程,否则这些先入为主的意识将深深的控制着我们整个认知的过程。
你总是听到“所见既所信”,于是你也同样认为“所信既所见”,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视为独特视角的看法,承受着他人思想和信念的印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不完善的感知、不完善的记忆以及有缺陷的信息。
不完善的感知
我们的感知本身就存在缺陷。
首先,它受我们的欲望、兴趣和期望的影响,我们往往只感知我们想感知到的东西,预见我们想预见的事情,感知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并倾向于简化我们周围的世界:我喜欢科比,所以即使他命中率不足40%,我依旧认为他是个得分机器,即使他不传球,我也视他为团队领袖;
其次,感知本身也经常出错,我们的认知常常会曲解我们真正看到的陈述:当你快速浏览一段文字并认为自己了解了作者的意图以后,为什么你却往往回答不对语文的阅读理解题目?甚至当你仔细重新阅读一遍同样的文字之后又会自己把自己以前的观点推翻;
不完善的记忆
你是否在考试时坚定的选择了一个你认为你在书上看过且一定正确的选项,最终发现其实那并不是正确答案?即使我们的感知最初是正确无误的,我们的记忆也经常扭曲它,我们忘了细节,当后来试图回响发生什么时,我们就求助想象力来填充这段空白。
更惨的是,你的记忆也会随着别人的观点和话语而产生怀疑甚至改变,以下这种情况也时常发生:你记得你刚才在路上看到一块钱,后来你的同伴说,好像是五块钱吧,起初你可能觉得他说的不对,可是如果另外两个人、三个人、甚至十个人都说好想是五块钱,你是否产生动摇?更进一步,如果这个讨论发生在三天后呢,五天后呢,你还坚定自己看到的是一块钱吗?
有缺陷的信息
很大程度上,一个信念的质量取决于支持它的信息的质量,可惜的事,世界上的信息不是存在滞后,就是存在不对称。
如果作为判断依据的关键信息存在缺失,那么支持你的观点的证据就可能变得不一样,你的观点可能就和实事背道而驰。
有多少人听信过时的导航信息驶入了死胡同?你是不是在做数学题时一分不得只是因为少看了题目中的一个条件呢?
我们应该如何前行
我们既然总是无法准确的认清实事的“真理”(道理),我们如何能够准确的判断这个世界?
其实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准确的认识她们,因为历史不断的在像人们证实:最受尊敬的头脑在某日视为真理的事,在后来也被证明是错误的。
回到我们最初文章开头:认识是由感觉和思考两部分组成的,我们往往忽略了思考。
我们需要的并不是“真理”本身,更不是去追求绝对真理,一切真理都不是既已存在于世的物质,而是需要你去探索的超越物质的认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
思考的能力 。
拥有恰当的心境可以使你对真理的追求不那么负担沉重,良好的开端是记住下面的思想:“我知道我有局限性并且容易出错。而且,毫无疑问,我将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想知道的所有答案。但是,我可以观察的更准确一点,权衡问题更全面一点,做出决定时更仔细一点。如果这么做了,我就会更接近真理”
本文作者是一个上进的搬砖狗,想要在碎片化的时代完成系统性的提升,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愿我们共同进步。
原文刊登在微信公众号“学习阅读总结”中(learnmorelearn),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