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广州长在广州,作为地道的广州年轻人,从小最熟悉的莫过于凉茶和早茶,这两类与茶相关的传统文化了。今天先说早茶。早茶是广府传统风俗,从清代就开始流行了,虽并不是广州独有,而因为广州的早茶做得极好,相比之下,其他地方便显得不那么出众了。叹,即为粤语中意为“享受”的单词,上茶楼叹得那一盅两件,既可以叹好茶,又可以叹点心,实在人生最写意之一美事。
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盅两件”已经成为广州早茶的代名词,“一盅”代表装着热茶水的茶壶,入位选茶,菊普花茶,观音水仙,乌龙瓜片,红茶绿茶,样样可选。揭盖添水,二指叩谢,早茶俗成之礼慢慢流行。说完“一盅”便道“两件”,除了喝就是吃了。
俗语有云,“食在广州”,全国曾风行一戏言,“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广州人无一不食”。虽稍有夸张,但却道出了广州人爱食事这一天性,由不得更让人关心起叹茶时的那有滋有味的“两件”。“两件”代表的正是一道道精工巧做的点心了,虾饺烧卖,凤爪排骨,糖糕蛋挞,肠粉汤面,煎饺细蓉,款款可点。开卡点单,盖印上菜,点心精制之道渐渐风靡。
早茶起源于街边铺面,旧称“二厘馆”。设备简陋,供应糕点,店内木枱上有一大瓷茶壶,旁边木凳供客人歇脚,顾客都是劳苦大众,二厘馆售卖简单糕点菜肴,茶水免费,价格公道,消费合理,消费二厘便能饱肚又解渴,自然很得人心。由于当时码头路边劳力脚夫甚多,工作消耗大量体力,收入不丰,又热又渴。来到二厘馆不但可以饱肚,还有那壶重要的茶汤,以前的壶里多数放些颇为粗糙的茶叶,冲泡出来的茶汤甚为苦涩而无太大的茶香。然而由于岭南一带地方湿热,夏日炎热漫长,浓茶入口苦涩,过后回甘,迅速生津止渴,令人神清气爽。当时甚至有童谣盛赞二厘馆:“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唔多花。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肚冇花假。”随着二厘馆越开越多,越来越受群众欢迎,消费人群也变得各式各样,场面越发豪华,食物的内容越发丰富,茶叶的等级也更高,最后成为了官宦子弟、富家小姐媳妇流连之地,甚至达官贵人谈事商议的地方,直至现代,更是一家老少共叙天伦的好地方。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早茶方式,流遍岭南,香港由于经济、物流、消费等方面的优势出众,茶叶的选择更多和食物选料更丰富,显得更有特色。香港是港口,交通发达,物产更比内陆丰富,全球所有的美食都可以在香港上架流行,食材丰富,自然食吃更为美味精致。而由于历史原因,早茶甚至一度消失于内陆之内。上世纪7、80年代,大陆刚刚复苏,早茶也得以回到市民周围。然而经济发达的香港,这时的饮食生意正是如火如荼,茶楼冲泡外地进货回来的老普洱茶、老瓜片,茶气飘逸,一杯入肚,暖腹温肾,深得当地老茶客喜爱,现有茶人偶尔谈起,也满面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