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上的维度对常人来说,认知负担比较重,因为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被常用到。
俗世意义上的维度,一般是指我们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角度”,“多维度”管理时间也可以理解成“多角度”管理时间。但“角度”这个词语比较教条,“维度”这个词语含有发散思维的意义。就目前人的认知水平而言,越是发散的,越有利于提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维的时间管理法
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最大化,即在最少的时间内干更多的事情。这也是传统时间管理者倡导的,时间就是效率,他们往往都是工作的狂人、能人,但却不一定是成就最大的人。
因为将所有的事情权重平均化,虽然单位时间内做了更多的工作,表面上是效率提升了,但“效能”并没有增加,反而是“效能”降低,甚至是负效能。
效能比效率更强调结果,一维时间管理往往不以效能为目标,这既是工作狂人困惑的地方:我付出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为什么却得不到好的回报呢?
二维的时间管理法
基于一维时间管理法的困惑,时间管理达人研究出了二维时间管理法则。即将重要性和紧急性作为两个维度,把事项分成了四个部分,在单位时间内将专注力优先集中于重要的事情,并根据紧急程度安排处理的先后顺序。
这种方法也叫做四象限时间管理法,但其前提和标准要求比较苛刻,虽然是二维的时间管理法,但依赖于专注力、规划力的自检力等一系列辅助条件,造成认知负担、行为负担过重,普通人所规划的四象限,往往还是两个象限。
因为,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的区分重要性和紧急性的标准,人们往往会将紧急性的工作当成重要性的工作处理,到时工作安排只能划分为紧急、不紧急了。
紧急性的工作一般具有偶发性、随意性,如果不好区分其重要程度,可能会被这些紧急性的工作掩埋,用可怜的时间到处修补漏洞,沦为“救火队长”、“应急队长”
三维的时间管理法
如何能最大程度的摆脱并不重要的紧急事情对有限时间的占有呢?
三维的时间管理法引入了“意义”这个维度, “意义”是衡量“重要性”的尺度。从人的有限理性来说,意义虽然倾向于情感判断,但却是人的认知、情感和价值标准的多重融合,侧重于人的有限理性的理性层面。
一般来说,重要的事情其意义要大于紧急性的事情。如果已经陷于紧急事件而不能自拔,完全可以将这条原则当作是优先标准。
你需要做时间管理时,优先将重要的事情排在第一位。
当然,三维时间管理法并不是简单的研究重要性、紧急性和意义这三个维度的关系,尤其是意义这个维度加入后,对于效率、效能和目标结果的认识都会有不同的认知,会有不同的抉择。三维只是打开了一个人多维度看世界、管理时间的思想闸门,其根本是一种多维度的哲学思想,只要你的认知足够力量,你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在这三个核心的维度要素基础上,进行神经元式的跳跃串联,那你时间管理的水平会慢慢变得有意义。
划重点
最后总结一下,时间管理是管理个人的目标,你要自己寻找到个人目标的意义,评判其重要性,将对自己真正具有意义的工作和事情纳入到你的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范围,集中你80%以上的专注力,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时你会沉浸于时间管理的心流体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