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一书,一直试图阐述这样的一种观点——生物和机器的分割可以打破,而“失控”的机器是会带来未来的福音而非噩耗。
这本大部头的关于科技与未来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确实会给读者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其中充满了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方式和学科间的复杂的连接,仿佛会给读者打开一扇观察世界和人类未来的新的视角。其中的部分观点也展示了强大的预见性,预言到了今天互联网时代的种种现象,Uber的兴起是自下而上的控制的很好的例子,而百度和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崛起的发展也是对于递增效益的良好佐证。这本书可以是一本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启发性书籍,也可以是关于人类世界和未来的预言书,甚至可以作为互联网特性的良好总结。
但是在进一步地阅读,在惊异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思考,这本书确实带来了很多启发性的意见,促使我们去思考书中的观点,思考机器与人类世界运行的方式等等问题。这样的思考之后,对于书中的观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是止于惊异,而是继续去发现和质疑。
关于本书我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人造与天生的联姻真的是美好的结局吗?
一开始阅读,阅读本书的第一章——人造与天生之后,立刻会被这本书所铺设开来的巨大的框架和思维所震慑,甚至还有一些不知所云。在格局如此巨大的开篇语里,所论述的正是本书的最根本的环节,人造与天生之间的联结。
我们从第一章开始,关于机器的未来,凯文·凯利给出的是一个乐观的回答,他认为,应该赋予机器智慧、意志乃至于生命等等这些只有生物甚至人类才会有的特征。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可能是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不太同意的地方。确实。凯文·凯利有他的理由,他认为通过群集的方式等等,可以似乎可以达到某种和谐和美好的状态,拥有智慧的机器是失控的但是也是美好的,他认为“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很快就会具有自治力、适应力以及创造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但在我看来,这却是一个美妙的结局。 ”作者一定程度上是承认机器优于人类的,因为机器可以迅速跨越人类的漫长进化,通过类似于共同进化的方式迅速适应这个世界,一旦机器拥有智慧,而人类也不采取原有的精确的控制的话,受制于漫长而缓慢的生物进化速度的人类,因此,最终会发展出与人类智慧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机器,这样的故事结局恐怕不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了。
对于人工智能的威胁,包括科学家如霍金、科技界如比尔·盖茨等人都表示了他们的担忧,斯蒂芬·霍金曾警告“人工智能完全体的发展可能意味着人类的终结” ;比尔·盖茨则提醒人们要小心人工智能。或许,在这本书写作的上个世纪90年代,关于人工智能的威胁论还没有像今天这么严重,或者机器的智能还没有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但是究竟给机器赋予智能甚至生命是不是一个对于人类未来的好主意,恐怕不是完全乐观的结局。
第二个问题是,人造与天生的联姻,真的可能吗?
起初阅读整本书,会对它所涉及的内容和巨大的知识体系所暂时蒙蔽,一度不知道作者究竟在说的是什么,因为整本书实际上是由大量的论证所堆积起来的,只有在阅读到了本书的最后一章——九律之后,才会明白,从第二章到第二十三章都是对这九条关于人类世界和机器命运的规律的论证。
凯文·凯利将他的观点归结为的九条规律是分布式、自下而上的控制、递增收益、模块化增长、边界最大化、鼓励犯错误、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和变自变生。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对这九条规律推导,实际依据的就是第一章中关于人造与天生的逻辑,他认为技术所引导我们朝向的是一种“新生物文明”,在这种文明之后之中,“造化所生的自然王国和人类建造的人造国度正在融为一体。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
而在对所有九条规律的论证中,凯文·凯利几乎都是采用的同样的逻辑,诉诸的也是同样的前提——即第一章中的人造与天生的联姻。
比如对于分布式的规律中,作者明显的先举证了自然界中的事物,蜂群在面对障碍的时候所体现出的群体智慧对于个体局限性的超越,这种有群氓所组成的整体实现了群体的集体智慧,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人类的思维的研究。因此,这种逻辑的推导是否可以推出——机器同样可以实现这样的思维,通过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构造,将简单的机器组合而成为有超越性智慧的整体这样的结论,我认为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跳跃的,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存在能被质疑的危险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作者实际上只是给出了几个个别性的例子——波林的机器与卡耐基·梅隆的“漫步者”机器人进行的对比,以及罗德尼·布鲁克斯的蚂蚁是移动机器人和探月机器人的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通过关于众愚成智这个问题究竟对还是不对,关于波林这个例子,怎么看都会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而蚂蚁移动机器人的例子上,十余年之后,我们看到的今天的探秘宇宙的机器人,例如“勇气号”“机遇号”实际上还是采用了中心控制的系统,可以说至少到目前为止,凯文·凯利的预言并未发生。当然,我承认这里给出的论证看起来不那么真实有效,的期间其实是存在着巨大的跳跃的,甚至这种。
当然,这还不是作者全部的论证,因为新生物世界的理想状况应该是:机械与生命体之间的重叠不断地增加,人造物和生命之间不存在看似巨大的鸿沟,二者的本质是相近的。那么,为了完成论证的另一个环节,即这种分布式思维的适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它必须也要适用于最基本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生物体——人类本身。在生物体去大脑的实验中,身体感觉和纯粹思维更有价值,那么大脑的中心地位似乎是被取缔了,或者至少是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了,人体也作为一种分布式的存在。这一结论似乎是可以成立的,
但是我们要考虑的是,这样的论证是否是合理的有效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将同一个逻辑从机器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到机械的往返是否是合理的。
第三个问题是机器与自然背后逻辑的张力。
那么也就需要探讨最为根本的问题,即前提的可靠性。
机械和生命是否有可能形成作者所期待的那种“联姻”。我想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持有悲观的态度。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至少在目前而言,机械的本质在于规律,在于定律和法则,而生物体在本质上是复杂的多变的,是一种非对称和混沌的存在。如果我们仔细去看人类的研究,会发现,技术或者机械的运转所依赖的是科学的原理和规律,例如力学的规律、热学的规律等等,而事实上生物体的运行要比这个复杂的多。且不论规律自身的存在合理性问题,大部分自然界的物体是非对称的,本质上与科学的规律性是对立的。很难想象两个对立的事物会产生这样的联姻。即便可以,至少就目前而言,人类对于非对称性的自然所拥有的知识如此至少,以至于我们都很难说我们可以理解某一种事物。以人体而言,通过样本和数据得到的大概率的结论只是经验上的,不见得会是一种有足够科学的规律,那么这种生物逻辑自身的正确性就已经大打折扣了。换句话讲,人类无法去获取对于自然的生物的复杂性的足够的知识,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种局部的或者是暂时的“意见”,那么僵这种意见式的理论与严密的科学和机械进行联姻,我不认为会是有好的结论,即便是有,恐怕也只是概率上的可能,而非必然。
从全书的结构来看,这本大部头的人类预言书似乎在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生物的逻辑运用到。
以上就是我关于《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一书的思考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