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当作座右铭几乎是奉为自己生命的意义一样痴迷于“太宰治”“人间失格”这两个名字的少年少女们:
一次《人间失格》谈何理解太宰,只有了解文中故事情节。两次《人间失格》谈何“与先生合拍”,只有眼珠子在书页上滑动和偶尔停留片刻时草率地认为先生说得有深意。小学阅读理解题问:表达了什么,在哪写到的,是怎样的,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三次《人间失格》,四次五次,谈何理解先生。先生除了这遗作,还有多少著作呢?
并不是先生说得有理,只是您丧时掉进了先生的陷阱。为什么《人间失格》会在那个年代对日本民众造成那么大的影响,您不了解,也未曾想过去了解。用现在的丧去看待那个年代的社会问题,并认为这就是自己理解了那本书的精髓甚至认为先生也是抱有同样见解,是狂妄、肤浅,是天真,是年轻气盛却自认衰竭。
“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经历,谈引起的心中躁动和个人见解。”这句话是我的一位语言老师说过的。在文学的课题的会议中我提问是否要写作者通过某一段文字表达了什么,这位老师立刻说了不。
太宰先生的《人间失格》绝不仅仅是“丧”“忧郁”“绝望”这么简单。太宰先生不是现代年轻人抒发与他毫无关联的丧情绪时用的带有上世纪文学巨匠表皮的美丽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