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有幸听王主任执教的二年级《千人糕》课程,不得不说惊喜连连。这几天闲暇时那节课就会不自觉地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最终我选择两个给我印象最深的点展开这篇文章。
一、真实情景引趣
我们入职的时候,跟着入职了一个外教老师,二年级的孩子们有外教课,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外教老师。本节课以一名老师和外教课的对话导入,通过真实的情景,请同学们向外教老师介绍千人糕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这是给我感受最深刻的一个点,倡导素质教育以来,大家都主张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情境,但是如何设置,如何恰如其分的设置,这部分相对空白。王主任的课给了我一个良好的示范:在低年级段,设置情景可以联系生活或学习情景,这样可以用真实的生活让学生们有的说,让学生愿意说,让学生有兴趣说。
借学生对外教老师的喜欢,借学生渴望和这个来自远方与他们不一样的老师的好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激发学习兴趣,希望能够向外教老师介绍千人糕,帮助外教老师解决这个困惑。
这样,有了真实的情景,有了学习的意愿,学生们的兴趣自然就高涨了。跟着学习兴趣一样长起来的还有学生们真实的所求。
虽然我刚刚入职一个学期零一个月,但是我已经在课堂上尝试过多种调动学生兴趣的学习方式,但是很多时候有效果甚微。直到上学期期末,和一个同为老师的朋友聊起来,她提出的建议让我的这个困惑得到了解决:和做的练习册联系到一起,这样学的时候告诉学生过会儿考,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相对高一些。后来我用了这种方法,的确对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效果。
但我的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积极性,因为添加了功利的考核因素在里面。而王主任的课用真实的生活情景自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的主动,这是学生真是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效果肯定不同。
二、学有所求方能真正高效(主动输出需求)
这第二部分就是从学生真实兴趣自然过度而来的学习需求。因为有向外教介绍的目标在,所以学生们在学习时更具主动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过自己需要介绍明白的需求,会主动的求其然和其所以然,这样一来就会自觉地想要了解的更深入,学习也就更透彻。
而反思我自己的课程,虽然我是在努力地避免细碎的小问题,避免一问一答,尽量按照学到的教学生方法,但是我觉得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依旧被动。被动地随着我的问题全篇找答案,然后努力按照我规定的所谓方法(跟大家跟我看、读、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总结)被动地说。
这样的课堂带给学生的必定是越来越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竟我们面对的是童真而渴望自由快乐的孩子。哪怕不是孩子,我也坚信没有任何人愿意按照别人的意愿回答问题,没有任何孩子真的愿意通过猜测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去满篇寻找并努力结合生活实际去获得。
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完全不同,而真实情景下的主动学习意愿以及真实情境下所产生的输出的需求会让学生不仅仅学的主动,更加学的高效。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从阅读中提取老师有意引导的问题(为什么叫千人糕、怎么做千人糕等),更是以介绍的需求入手,自觉想要知道千人糕为什么叫千人糕?千人糕是怎么制作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提取为什么千人糕被称为千人糕,千人糕怎么制作等知识,他们会自觉地把这些知识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以为他们学习这节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外教老师介绍千人糕。
而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千人糕的名称由来和制作等知识,他们还能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已知,并能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自觉地把这些已知说出来。
以往的课堂,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者回答问题时主要是为回答老师的问题,可除了回答问题这一项,似乎这个环节对于学生的其他意义并不明显。但是这节课的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学生会不自觉地想要把所学所知转述出去,因为情景的设置,他们有除了回答问题以外更有吸引力和积极性的目标。
这样的课堂让人惊喜,更加引人深思。孩子的学习一定是以兴趣入手,以模拟真实情景下的需求为导向。这样的课堂,不仅吸引力足够,输出的能力也不容小觑。二年级的小朋友尚且能够根据目标自觉学习并完成千人糕知识的介绍,那么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这项能力就更是基础能力。但为什么为们高年的课堂到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却变成了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儿呢?难道仅仅是阅读文本的内容结构太难了吗?我们的教与学,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