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总觉得,一天之中需要有一块不被打扰的独处时间,来做自我的更新。于是我决定逼自己一把,从每天早起、锻炼身体开始做起。看起来很简单嘛。
然而再小的事情,只有真正开始做了,也才算是真正跳脱出了想象,才能真正体味到其中的滋味。
就像开始了一场修行,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了自我的锤打。
当我要提前两三个小时,把粘在床上的神似“固液并存”态的自己拎起来时,会莫名地产生一种在开始过另一个人的生活的错觉;当我要爬进健身房寂寞地撸铁,不断地将自己PUSH到力竭,出现震颤发软的诡异痛感时,也能同时体会到一种穿透自己获得解放的快意。
这或许就是一种摸到自我极限的体验,就像肌肉的生长过程——把自己撕裂了再重建。
很多情况下,感觉自己坚持不过来,就是被这种不适感打败的。它就这么硬生生地,把当下的自己和更好的自己分隔开来。
逼迫自己做出改变,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我,这样的痛自然少不了,而且很奇妙。学会跟这种感觉相处,才真正学会成长。
02
改变旧的行为习惯,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实现所谓的“螺旋式上升”,都是这样当从舒适区迈出步子,跟这种夹杂着苦与痛的不适感做朋友,直到它慢慢消失,也就爬到了山顶。
为什么中断和放弃?无非就是它来了,轻易就把你赶走了;或者它还没来,远远地你就想躲着它。
这个时候,“元认知”能力就非常重要。首先你得知道它的存在和出现,然后试着去理解和品味它。
健身中必备的“顶峰收缩”方法,就是在肌肉收缩到最紧张的状态时,刻意保持姿势停顿一会儿再放松。这样可以更有效刺激肌肉纤维,提升锻炼效果。
成长需要这种顶峰体验。
很多人喜欢追求刺激,特地去玩过山车、蹦极等等,其实也是为了获得一种极致的体验。那为什么不能把成长过程中挑战自我极限也看做是一场独特的体验呢?只不过“爽”的反馈可能来得不太一样罢了——就像学习和锻炼,通常都不会像游戏那样能得到即时反馈,但往往能带来更长远的价值和意义。
而且在感觉要迈不过这个坎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出于内心的不认可,而只是身体在抗拒,不愿受“皮肉之苦”。
这个时候就要多听听内心的声音,不要先把不适感关在门外,而是把它请进门来,认认真真地感受它,你可能会发现它其实并没有那么的苦,而是回甘;并没有那么的痛,而是刺激。仅此而已。
因此,我们要从内心里笃信“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这种“反脆弱”特性,同时转变心态,更积极地去面对和拥抱它,就像打游戏攒成就一样变成一种胜利感。
03
当你把飞船成功发射到太空轨道上之后,便不再需要推动力,它就能不断绕着地球运转。新习惯的养成也一样。
一次次与不适感的照面,这看似寂寞的重复,其实就是将自己拉升,往浩渺宇宙进发的旅程。伴随着穿透大气层的灼烧,挣脱地心引力的拉扯,直至一步步成为新习惯,成为你身体里、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并入了新的轨道,完成高维跃迁。随后,一切终将变得自然。
为什么享受新习惯?因为在上空,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习惯的力量》中说,一个好的核心习惯的形成,往往会同时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成为一系列新的习惯。这些新习惯的叠加,就是不一样的生活。
早起的必然前提,是前天晚上得更早地滚上床去,便自然与熬夜绝缘;健身带来的一天的精力充盈和效率提升自不用说;健完身,也就很自然地就把每天吃早饭这个习惯给带起来了;剩下的时间,还能安静地看看书,或者写写字……这在之前看上去都那么奢侈。
村上春树说,坚持写作和长跑,其实无关意志力。
那只是在过程中看到自己,接受自己,成为自己罢了。其实谈不上坚持什么。
想想越过山丘的风景,路上的喜悦也好,苦痛也罢,就让一切消融在我呼啸向前带起的身后的风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