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到来,淘宝、京东、天猫等等,很多商家纷纷通过商品打折、优惠券,限时抢购等措施来刺激消费者达到增长销售。特别是这几天,层出不穷的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向你涌来。面对这样的攻势,心理对价格警惕彻底崩溃到了极点。结果,疯狂购物过后,你会发现有些商品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当时就是图便宜。
当时所有的信息都在告诉你,现在下决定买东西是最佳时期,才会让你没有理智的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这个买东西的行为一方面是想向别人炫耀证明自己是多么会买东西,另一方面是商品的价格实在是比平时太低了。影响我们做出决定购买行为是商品的价格,那么价格是什么呢?
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时单位商品量货币的多少,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价格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商品的社会价格波动根据是需求者在一时间里,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购买的数量来决定的。如果一段时间消费者的需求很大,商品又出现供给不足,那么商品的价格就会普遍上涨。如果一段时间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很少,可以用其他商品来更好的替代。那么,这个商品市场价格的会降的很低。
前几年,在腾讯新闻上看到果农开种植的水果黄梨滞销在家中,不得不开着农用拖拉机拉到城市街头叫卖。他们卖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可能滞留在家中,大部分可能会腐烂掉(因为没有钱租用冷库来储藏水果黄梨)。
当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很高的时候,会让这种商品短期获得高额利润。人们会大量涌入这个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当中,这时候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会大量的处于滞销状态。于是这个行业的商品的利润会迅速拉到利润的平均水平,甚至是平均水平之下。这也正好说明市场的价格波动是被“供需的平衡”这双看不见的手在调节。
可是当一种商品或服务交易费用过于高,甚至高过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的时候,人们就会选择从需求者变成供给者,或者直接就没有这种商品的消费需求。当房价高到你需要奋斗3辈子才能买的起的时候,你会去卖房吗,可能你连考虑都不会考虑。因为你价格太高,高到你奋斗两辈子都无法去实现,所以你会把这种想从你的计划当中移除掉。你甚至会投入到这个高利润的行业,许知名的专家学者也会纷纷投入到这个高利润的行业来。
现在有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还没有用上电话,人们也就不存在什么通信费用,也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需求。是他们不想通过手机、电话这些通讯工具来方便自己的生活吗?不是的,而是在那个地方搭建通讯设施、后期维护设备的成本代价太大,导致个人通讯的使用单价费用过高,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人群使用。
价格的常识性错误
当我们理解商品的价格时候,会按照以前我们知道的经济学常识来理解商品的价格,商品的成本加利润就等于商品价格。
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比如说,我买了一件商品,这个商品的价值就会传递到这件商品上去,商品越贵,商品的价值就越高。传统会计学理解的最终商品的定价由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合理的利润、税金这样层层叠加来决定最终定价的。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企业家如何赚钱,如何赚更多的钱。那企业家是不是可以把利润定的高一点,企业家是不是会想法设法把商品投入生产成本价格抬高一点,来获取更高的商品利润。很显然这个结论是站不脚的,比如说你的工作是一件商品的外壳,这个外壳市场价是150元。这个价格不会因为你在做这件产品的时候浪费了多少时间,返工了几次而改变的。它有一个市场接受的平均价值,不会你个人投入商品的生产劳动价值来决定的。
商家不是商品价格的决定者,而是商品价格的叫卖的者和报告者,是由需求来决定的。像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就是在得到上写几千个字,然后自己照着读一下,就有人来买这些文字和声音。换做是我写几千个字,照着读一下,会有像薛兆丰老师的一样的订阅量吗?为什么,难道我没有投入相应的劳动量吗?因为没有得到听众的认可价值,所以无法像薛兆丰老师一样有那么多听众。可见商品的价格是需求者的认可来决定,而不是在这件商品里投入多少劳动力来决定的。
价格形式可以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时刻刻都在发挥着它的强大作用。当你知道了价格的真相后,可以更加容易理解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商品价格现象背后的原因,同时也可以用更加清晰,理性的眼光看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商品价格促销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