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真要把鲁迅的文章“屏蔽”了,中国近当代文学也就剩不下什么东西。从做人的角度审视,是同抽取了一个人的筋骨。鲁迅的最大意义,是揭示与启蒙人们如何去改善一个人性丑恶的社会?当然,你可以认为他叛逆与激进,但人类文明进步史哪一点否定了叛逆与激进的必要呢?人类从愚昧一路创新解放大脑,追寻自由,抵达今天的文明,不都是叛逆与激进,在文化与文明上给一个社会以诚实的开明,为民立命的勇气,为争取幸福抗争的气魄。
否定的价值,在于我们谦逊诚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愚蠢,从而将眼界放在从横比较与未来的良好趋势上。一个敢于否定的人,真诚的底蕴,在微观与宏观的思想境界上,有着继往开来的创新思维力。再深入进去,对于现实的困惑,无论从政治到经济,都是为了一个在纠错与创造的方法论上,首先建立起来的思维理念。否定的批判意识,是为了我们在用主观构思美好社会的前提下,改变不良的客观存在。这是符合人性善良一面的基本人生观。也是,用善意的情感,以良知的祈愿,来丰富人文需求。
鲁迅的精神,是一种创新的塑造。千年中国史,在鲁迅先生的提炼式批判中,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人性做了最有效的刻画。应该来虚心接受的是,我们仍然很不完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实的。既然很不完善,就应该有起码的道德操守,来真诚诚实地面对这些不完善,同时用足够的勇气,来改造现实,改造主观与客观的非人性环境。
鲁迅的否定观,是在善意的基础上,用深刻的洞察力,来贯通历史与未来的一条思维通路。如果,用鲁迅的眼光,看待当下,我们仍然能够理解鲁迅文学的穿透力。他是感情丰富的人,从阿Q、祥林嫂到闰土、孔乙己,都承载了他深厚而真挚的情感,试问今天的文学作家们,哪个人的笔下能够产生如此多深刻而饱满的,且寄托了作者即爱又恨情结的人物?这样的情结是饱满的,无私的,如此刻画的人物是通透的,是深入骨髓的爱憎分明。
批判精神,是避免一个社会沦入腐朽最有效的能量。最可贵的情操是,把批判的角色,放在与大众同甘共苦的深切体验之中。这种精神与所谓的“正能量”截然相反。在重要的文学意义上,批判的底蕴,即便尖刻,也孕育着批判者真挚的良知与对于未来的美好寄望。
今天的年轻人,不读鲁迅,将很可能在未来2、30年无法担当改良社会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如鲁迅那样,用一片真情,来透彻地分析社会现实,并且身体力行地用自身的技能来抵抗人性之恶。如果,不能继承鲁迅的风范,将很可能在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与人类普遍进步文明价值观的操守的人生观上,即便不陷入迷茫,也会失去作为一个人而言,必备的能够站立起来的傲骨,还有能够担当天下为己任的志气。
我们可以“跪”良知,但不能跪现实。
今天,我们对于周围发生,一味采取宽容的姿态,来免谈鲁迅,很可能明天,面对更加迷茫的、轮回的、堕落的、善恶交杂的混乱局面,却无人坚定地站出来,为了这个民族殉道。艰苦磨难的民族历史,告诉我们,敢于直面血淋林现实的人,从来都是救赎民族的高贵灵魂。而鲁迅的涵盖性,代表着一个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力度。
善意的批评,并不是暴力的引线。在这个世界上,善意的人们,一旦真诚地面对未来,恐怕都会对于现实报以不满。他们有美好存在的热望,与真诚地对于自我生活的理解。喜欢呼吸新鲜空气的人,应该早已走出“酱缸”文化,从而以更决然的姿态,以及更为真诚的理解力,来构建一个和平的、具有广泛尊重的、可以来承载我们值得生死的“天堂”。虽然,现实,都不是尽如人意的空间,但我们的下一代所能够理解我们、赞赏我们今天所坚持的美好理念,一例的身姿,从而拥有了被怀念的价值。我们应该告诉他们,我们的不怯懦,我们的真诚善意的批判,恰恰是因为我们读了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才有了把下一代放进更加自由独立,更为善良优美的语境之中。
让我们的孩子,去读鲁迅吧,让他们能够具有人的傲骨与批判的力量,即便,我们同样会被批判,但批判之后的觉醒,将是清新的空气,让人们的喉咙顺畅。在文化知识,至今被我们形容的高高在上的时刻,如果,我们真的在回避、抹杀鲁迅,那么,下几代的真正文化读书人,面临的就是一个又一个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