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能把人热融化的六月里,我俨然化身为一只行走的火炉。由于在五月无缘无故立了一个不吃喝冻品的flag,我深刻感受到,真的不要随便立flag,更不要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有时候你一动破戒的念头,就瞬间有打脸的感觉。
这个月除了被不断打脸害怕立flag外,还有几件“破事”值得回味。
01 阅读的最后一步是收拾
本月我暗暗立了个仿佛要逼疯自己的flag:在两周内写好古典老师《跃迁》一书的读书笔记。
而且是既整理脑图又抽丝剥茧地提取对自己很重要的内容,我真不知道当时搭错哪条汗腺才立此目标。
整个过程是痛苦与辛酸,中间夹杂着各种拖延,当投入进去时又发现有几个难关要过:框架不够精简,有些可有可无;思考深度未够,不能一言蔽之某个意思;理解的准确度也未够,重读一遍才发现之前理解有偏差……
“学习有瞬间理解的快感,而练习却反复暴露自己的智商。”但完成后,是极大的满足。
之所以对《跃迁》做了三篇读书笔记,除了因为很受启发、某些认知被刷新外,还因为现在我很重视“最后一步”,把最后一步完成,这件事才算完整。
如果阅读是读完就算,那肯定很快就遗忘。我们都可能忘记了一件事:收拾。
例如这本书/这篇文章:
能解决我目前遇到的什么问题?
哪些解决办法值得借鉴,该如何应用到自己的场景中?
哪些知识点与自己之前看过的契合或者互补?
哪些知识点能加进自己现有的哪个知识系统中?
哪些对自己的启发特别深刻,哪些又颠覆的认知?
……
如果不做这收拾的步骤,那看什么都等于看文学小说,等于看了一个别人的故事而已,对自己的积累基本毫无帮助。
02 不是富人不配活?
最近对一些诸如《那个年薪200万的前辈被裁掉了,月薪5000的你该怎么办?》、《xx创始人套现xx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表示反感。
里面内容的主线基本是把人分为穷人和富人两种,富人在不断努力赚钱,穷人在贪图享乐。富人逐步走向真正的成功,而穷人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沾沾自喜……
不断地明示暗示,你为何还不努力?还不拼尽全力上进?
这不光光是贩卖焦虑,更是制造恐慌。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把人分为两类,而且是用金钱多寡来划分。何不尝试用幸福感划分?用感恩程度划分?用贡献值划分?
更不知道为何坚守平淡是福知足常乐就是错的?每个人都必须是狼?
时代里不同人就有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况且阶层越发固化,本身出身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出20%的力就能达到其他人出100%的力的效果,他们与生俱来就拥有好的资源。
安于现状与不甘如此都是各人内心的意愿,他人怎能强求?
我认为作为一名三观正的作者或运营人,不应该制造这些无须有的恐慌,并且不应该宣扬那些价值观有问题的内容。
很喜欢《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一段话: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1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当然,在真实世界里无必要为此争辩,我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小小地抒发一下好了。
前几天看到一句特别欠揍但又莫名喜欢的话:
我的生活就是一个悠长的假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