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干活包治百病”今年过年的时候在思考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那时候已经蒙昧的想要做一个公众号了。但是做私人分享这件事,感觉对自己的阅历、知识、表达能力都挺有要求的,开始是为要写些什么发愁,因为不知道受众想要看什么样子的文章。后来在网上研究了几个微信号,但是发现以特定受众为群体的公众号,专业技术的信息的我暂时做不了,感情类励志类鸡汤不想煲,总之越研究就是越苦恼。于此同时,和我说一起做公众号的小伙伴却拿出了自己的小产品,感觉很倾佩。总有一种想做的完美的心境,想要避免羞耻感,不浪费别人时间。所以迟迟没有开始。后来我的小伙伴的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对,他说,其实你不用想别人,这件事说到底是你为自己做的。这才我的注意力拉到,我想要干什么事情上面。老师说的一句话很治愈,说1000个人读书,只有10个人输出了感受,但只有5个人发出来。就算现在做的以后会成为“不堪回首的过去”,也应该学着接纳和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在希望和惧怕中摇摆蹉跎。这是自己最近比较有感触的一点吧。
2. 享受金钱和生命。其实这一点感觉又和赚钱的理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依靠寒窗苦读,出卖时间和技能来生存的话,在享受的时候,可能会把所享受的物质和服务的价值等同于自己的劳动时间,如果自身劳动的价值不够高,很可能就不容易学到享受财富这种富足的心态。金钱的目的一是独立,二是给我们一种多样性的体验。理虽如此,还要在事上历练。去体验破除对“贵”的恐惧去改变自己的匮乏心态。算是借境转心吧。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点欠缺,之前武志红分享过一篇:“你敢不敢成为有钱人的文章?”对里面的事例挺有触动的,抛却原生家庭论的对错来说,可以读读我们的思维模式是怎么投射出去影响自己的生命的。自己的潜意识是,赚钱挺辛苦的,所以我不要太辛苦,我可以少花一点摆脱对钱的依赖。(也局限于自己是打工者的思维吧)也有受爸爸妈妈光挣钱不花钱总说给我攒着,我花钱这么大手大脚的时候也觉得有负罪感之类的复杂的情绪。这方面自己以后可以多尝试的一下。当然,老师的眼界更大啦,从金钱的观念扩展到生命的观念的局限性上。每次都不断提醒大家都要努力去找那个富足圆满的人生状况再折叠到当下。
最后做个简单总结吧,创造维度:向下扎根老实干,消费维度:舒枝展叶晒太阳~有点太白了哈~听课很开心,谢谢老师和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