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名曲我欣赏的不多,反复听过的只有《二泉映月》与《赛马》。这两首曲子的艺术感染力完全不同:前者把凄凉,后者把欢快,都表现到了极致。
欣赏《二泉映月》,先要使心灵保持宁静,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心情浮躁是无法感受其中意境。最好是闭上眼,心随曲动。
这是怎样的一种凄凉,从头至尾都是凄凉的曲调。用聆听心,你会发现这种凄凉是有层次感,整个曲子很是舒缓,但也是缓中有快,就是这种舒缓之间的微妙变化,突显了凄凉的层次感。
除了凄凉,《二泉映月》还会给你一种深深的孤寂感。你会感觉到,除了拉琴的老人、以及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外,四周是一片寂静、一片黑暗,夜空中连一颗星子都没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与乐曲在艺术最高层次的境界是相通的。
《赛马》与《二泉映月》完全相反,从头至尾给人以欢快的感受,节奏感明显比《二泉映月》强烈。这种欢快同样充满了层次感,除此之外,它还有明显的场地感、画面感。即使没有曲目标题预设性提示,你也能想象到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场景。这些场地感、画面感与表演者高超的技巧有关,竟然能把马蹄声给演绎出来。
同样是二胡经典名曲,同样是有超强的感染力,一曲表现为凄凉,另一曲表现为欢快。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区别?要理解作品,就要理解作品的时代以及作者本身,任何经典作品都是时代的反映,都与作者本身的生活、遭遇、经历有关。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其父华清和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四岁丧母,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最黑暗的时代,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阿炳虽无法亲眼所见之惨状,但耳聪神明,又爱莫能助,只有借助二胡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悲歌一曲,既倾述个人的悲惨命运,又抒发出对大众的怜悯之心。
黄海怀(1935-1967),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但更多的是见证过祖国的诞生、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他所经历的时代,祖国一片欣欣向荣,各种生产、劳动场面鼓舞人心。音乐来源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曲目。幸福快乐的时代,人们也就快乐幸福,这种幸福与快乐不只是体现在享受物质生活中,也体现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中。在被浓浓的幸福快乐萦绕的氛围里,加上作者的天赋与勤奋,一曲把欢快表现极致的名曲就这样诞生了。
文学、哲学、艺术、音乐等领域的经典作品,都是时代精神之精华。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都与其反映与体现时代特征有关。经典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区别与划分标准,也是基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