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一个理性的拥有正确底层逻辑,方能很好地在这世界穿行的时代。这一点跟人本身性格是感性还是理性并无冲突。比如说作家创作小说和编辑剧本,大部分是感性创作,但是里面的故事性如果没有可以推断的合理逻辑,不论是《三体》还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将不会获得读者和观众的认同。
在《认知突围》里第五章关于关系的阐述,直面真相也许会令人大跌眼镜,了解一下:
第五章:
重新认识关系(没有人真正为你好)
& 关心和打扰是一对双生兄弟。不恰当的、不顾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
&行善或者关心他人,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
&因为是父母,所以肯定爱你。这个因果逻辑未必必然。
&婚姻,不是敌进我退的零和游戏,而是一次将团体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团队作战。
依托于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对于生活及个人发展的需求,除了需要协作和合作的以外,大部分可以通过商业化途径解决(付钱请各领域专业人士辅助),这样就自然而然将我们过去固有的认为必须要不讲道理的维护亲戚关系等等依仗行为边缘化了。
莫恐慌,面对未来,用逻辑的方法去审视总是正确的,不要受到世俗教育的迷惑。
有了这样的认知,能够划清自己的界限,又能尊重他人的界限,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会倍受欢迎。
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这种交往界限才是刚刚好的,是温暖而有安全感的,独立而又负责任的。
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观念时会有一种情感上接受不了的感觉,但深入思考并复盘底层逻辑后还是非常认可的。基于此,当我真正明白了钻石的组成元素和碳的元素一样时,瞬间少了对于宝石的迷思。
启发我要做的是自己修行成为这样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与人相处舒适,懂合作(需要双方都认可的重要共识,并落实遵守)和适时协作(朋友关系,是以兴趣、利益为结交来源,是自愿形成的。)
还发现了三个新见解:
1.社交有两个账户:消费账户和工作账户。
每天都会至少带一个出去,要学会分辨和计划.
2.个人的社交属性:资源掮客或孤独的专注者
视自身情况而定,前者专注核心在创新资源的交换方式,后者专注核心在于自己的进步。
3.知恩即时报:真正值得追随的人际交往策略
价值的即时交换无比重要。你为我做了什么,我又能即时提供什么?是开心互助的基础。
第六章:
重新认识人生(如何过好这一生)
观念集合:
& 从俯视的角度看自己的人生意义:“丰富自己的时间精力等于赚寿命”。
&其实人生更像一个开放式的游戏,进入游戏后,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找任务,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努力,然后达成各种成就。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努力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变得更好需要付出成本。
&人生修行公式:
运气——智慧——努力——智慧——运气
&为什么而努力?!
1、努力,是一件目的性的事。
2、努力,是一件内生性的事。
3、努力,是一件讲效率的事。
个人感思:文章中有介绍了一些“为了努力而努力”和“以为努力”的行为,让我想到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阐述的表现型人格和进取型人格的差别。是的,积极有目标地讲求效率的努力才是对的努力,才可以成事。
&格局的不同,造成了我们在本质上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职场是一个人的修行,是没有什么同伴和对手的。
&较高认知层次的人,清楚自己的布局,知道自己每一刻在做什么,能给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学习也好,职场也罢,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要点:懂得分辨格局的层次。
&关闭“抵触”开关,树立推到积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确的大厦的正确观念。
&投资和消费,是人类的两大终极行为。消费就是一个满足需要的过程,而投资则是一个延迟满足需要的过程。
个人感思:记得之前听过创新型制造企业芬尼克兹(主打产品是热泵)的CEO宗毅先生分享过关于投资与消费的定义。他是国内第一批的特斯拉用户,超级拉风地在微博实时播报从北京一路开到广州路上建立充电桩(即著名的“互联网大篷车”)和所见所闻。他说:这样做对于他而言买特斯拉就是投资,因为在互联网上有了很好的宣传效应,而如果你只是想要拉风的炫耀你是国内第一批开上特斯拉的人,那么只能算是消费。
&一个人从主观出发的任何反馈只要符合自己的深层次认知,对他来说就是没有问题的。
&摆正自己对幸福的认知即可。所以幸福这件事,实在是取决于你自身,而不是你的客观状态。
所谓阔步穿行,越不过自己的心。恰如我们经常倡导的由心出发去做事情,其实就是在理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几点认知后,便能真正获得由心出发的幸福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