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孔子说,我们的内心需要仁为根本,如不处于仁的境界,不算是真正的智慧成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译:孔子说,没有达到仁境界的人,是不能长久处于简的状态下的,不能长久处于乐的状态下。仁者安于仁的境界,无论外界贫富;智者能够发挥仁的体用。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孔子说,真正有仁修养的人,才能真正的喜爱别人,也能够真正的讨厌别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孔子说,一个人真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讨厌别人了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公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但如果不是正规的来的不要。相反地,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脱离贫贱,而不应走歪路。一个人去了仁字,就没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做学问的人,没有在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违背了仁的境界。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霉时不颓丧,也靠仁。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仁以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之也。
译:我没有看过一个人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那个不仁的人。看不起那个不仁的人,一个爱好仁的人,如果讨厌不仁的人,那么他就不能说是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会想办法把他改过来,没有人能在一天中,用心处世,合于仁道。只要立志,没有说因为力量小而达不到的,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情形。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孔子说,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看他人的过错,可以引发仁的修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一个人如果真正的了道,早上得了道,晚上死了都核算。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孔子说,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小人的思想中心在金钱,君子怀畏刑法,小人怀思福慧。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一个人基于利害而做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怼。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的人,哪里有呢?不以礼让为国,那么文化精神就不要说了。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孔子说,不怕没有地位,最怕没有什么东西使自己站起来。不要怕没有知己,只要能充实自己,别人自然知道你。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处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孔子说,参,我的道一以贯之。曾子说,是,我知道了,孔子离开后,大家围着曾参问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与君子谈事情,他们质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贤者,就想达到同样的境界,看到不贤的人,当做自己的借镜,自我反省。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孔子说,在发现父母可能有错的动机时,就要找机会来劝谏他,父母实在不肯听从的话,就只好尊敬他,不违背他的意思,虽然自己受劳苦,也只好受之而无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而不远游,即使真要远游,也应有方法安排好父母。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深系于怀,这就是孝子。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父母长了一岁而高兴,但又同时害怕。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译:古人不轻易发言,是因为怕自己行为做不到。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个人行为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失败的事就少了。
子曰:君子欲訥与言,而敏于行。
译:凡学君子的儒者,宁可做到木讷,不肯轻易发言,只有敏捷地去做到。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只要内在的学养达到仁的境界,一定会有向德慕化,千里趋风的知音来同类相聚的。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子游说,对君主希望或要求太多了,又要屡次请说,结果只有招来自取其辱的伤。对朋友也一样,只要你要求的太多,结果反而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