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一个人……脑子里莫名想起了许巍的这首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浓缩了一个人漫长的一生。
人生在世,谁不是一边生活着,一边憧憬着。
我由衷的钦佩说出这句话的作者,他一定是一个览经世事并热爱生活的人。
带着好奇我开始上网搜索这句话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
原文摘录:“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我不入流,这不要紧。我每一天开心,这才是重要的。”
虽然我不是高晓松的粉丝,但是我还是非常敬佩高晓松的才华的。他有今天的成就我并不惊讶,因为他身后有一位历尽岁月沧桑的母亲但眼神里仍旧溢满了诗一样的人生。
第一次听许巍唱起这首歌时,他那略带沙哑而温暖的嗓音,让我忍不住泪眼模糊,感觉年少时满满的回忆瞬间涌过来,随着一涌而上的,还有此时脚下最难熬的岁月时光。
我想,这首歌之所以能风行一时,不只是因为他的旋律、歌词给人一种朗朗上口的、熟悉的感觉,而在于它精准地击中了当代人因对自己生活现状不满而更多寄希望于未来的软肋和泪点。
没有人喜欢苟且,每个人都害怕会被生活苟且。所以,当你弯腰捡起六个便士的同时,还请要记得时常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尽管我们都明白,生活不止诗和远方的田野,更多的是我们眼前的苟且。
也许,在你最难熬的日子里,当耳边响起许巍唱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时,你在内心深处一定不止一次的告诉自己继续坚持,停止抱怨,哪怕故作轻松,也要对不堪的现状使劲挤出一个微笑。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终究打消不了你的坐立难安和满心焦急,你又开始抱怨着为什么我已经度过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苟且,却发现远方的诗和田野还是那样遥不可及。
成长,有年龄的成长,也有阅历的成长,哪一样谁都逃不过。其实我们都一样,都活在一边誓死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一边却不得不让步妥协的现实世界里。
曾经我也以为自己可以抱着对远方的期待去度过眼前的难关,然而事实上,生活的苟且把我的梦想一点一点变小,值得庆幸的是,至少梦想还在。我学会了进退之道,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足以支撑起曾经年少轻狂的梦,所以,我试着以退为进,从小事做起,从基本做起,在百折不回中用滴水穿石的能量日夜浇灌曾经那些不得已放下的爱好和追求。我相信只要坚持,梦想之花定会绽开,不在此时,就在彼时,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我特别喜欢《后会无期》里苏米说的一句话: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之所以喜欢这句话,不是因为它把现实解剖的多么露骨,而是因为它引起了我对自己的思考。我记得一个外国作家Gordon R.Dickson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人实在太喜欢我的建议了,甚至裱起来挂在墙上,但就是不用。我想,如果用Gordon R.Dickson的这句话来回答苏米的话是最合适不过了。
每个人的人生大概都是如此,从小到大,听过的道理不计其数,无一例外都是要让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然后有个好家庭,这就是父母给我们设想的远方的诗和田野。父母说的没有错,只要我们按部就班的走下去,过好这一生并不难。可问题是大部分人都是在思想上鼎力支持却无丝毫行动,从一开始就只活在对远方田野的期待中,而没有做足准备去迎接即将来临的生活的苟且,他们一边成长,一边被各种事情折腾的的手忙脚乱,最后没了方向,只得伫足埋怨生活的本质太残酷。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是一种心境、一种心态、一种品格。我们要活在当下,胸怀一切苟且,心装诗和远方,并且身体力行。
路还很长,希望你能勇敢而乐观的去面对生活的苟且,愿所有的一切都能让你有坚持对抗世俗的硬气 ,愿岁月的流逝能让你只长年纪不长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