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部监督工作的困境与挑战
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面临着诸多难点与挑战。首先,干部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致监督“鞭长莫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干部的工作不再局限于八小时内和单一的内部管理,而是涉及经济建设各个领域以及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由于监督力量和手段有限,监督机制不健全,出现监督盲区。其次,部分干部反监督能力强,监督难度大。一些干部对监督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产生排斥情绪。有的干部在违法违纪时善于“自我保护”,钻政策空子,让不合法、不合理的事情“合法化”。比如,国家规定领导干部不能经商办企业,他们就以配偶或其他亲属的名义来经商或入股;还有的干部违法违纪手段更加隐蔽,如收取高额 “授课费”、参加剪彩活动收红包等,极具欺骗性和隐蔽性。再者,“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难监督。在许多地方或部门,“一把手”在人事任免、经费开支等重大事项中个人说了算。对于要监督他的人,要么拉拢同化,要么打击排斥,让人不敢监督、无法监督。
二、以改革思维破局的四大举措
(一)关口前移 防微杜渐
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工作报告指出,要注重运用谈心谈话防微杜渐,监督前移、做实监督、增强实效。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在做实谈心谈话上积极探索,将其作为开展日常监督的重要举措。努力做到尽早发现问题、及时约谈干部、提前给予提醒、迅速纠正偏差,让干部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问题,“红脸出汗”,甚至“痛心疾首”,从而迷途知返,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隐患,小漏洞发展成大危机。
(二)主动出击 深挖线索
相关监督部门应转变监督方式,主动深入基层挖掘线索。可聚焦改革任务,找准监督切入点,以有力监督护航改革。比如围绕经济建设各个领域、重大项目推进等,主动排查问题线索。同时,要善于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加大对信访举报的核查力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线索。通过主动出击,及时发现干部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为改革顺利进行提供坚强保障。
(三)拓宽渠道 消除盲区
要延伸管理链条,将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统一起来。一方面,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发挥多方面监督作用。如探索推动干部日常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贯通协同,构建由组织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干部监督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与纪委监委、法检、巡察、公安、信访、审计等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和信息共享,织密信息监督网等方式。另一方面,要拓宽监督渠道,消除监督盲区。如采取多种监督方式,多渠道了解干部职工八小时以外的生活等。通过这些举措,织密监督之网,确保干部监督无死角。
(四)敢于亮剑 严格执纪
从严治党的核心在于从严治吏。对于干部监督工作而言,必须敢于动真格、敢于亮剑,让监督的“利剑”时刻高悬。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纪律执行没有例外,对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该提醒的提醒、该教育的教育、该处理的处理,让干部始终感到头上有“利剑”、心中有戒尺、耳边有警钟,把纪律实打实、硬碰硬地落实到位,管出好导向、好作风,管出精气神。确保监督整改落地有声,为改革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改革思维助力干部监督的重要意义
坚持改革思维对于破解干部监督难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坚持改革思维有助于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通过关口前移,在干部出现违法乱纪苗头时及时制止,使其始终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筑牢思想防线,确保对党忠诚。主动出击和拓宽渠道能够全面掌握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让那些试图以隐蔽手段违法违纪的干部无处遁形,促使干部自觉保持廉洁自律。敢于亮剑则能对违法违纪行为形成强大威慑,让干部时刻牢记担当使命,不敢有丝毫懈怠。另一方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作风直接关系到各项政策的落实和事业的成败。以改革思维加强干部监督,能确保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提高干部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只有拥有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例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场上,需要大量忠诚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深入基层,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果干部监督不到位,出现腐败问题,不仅会损害群众利益,还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国家战略的实施。而坚持改革思维,加强干部监督,就能为这些重大任务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坚持改革思维破解干部监督难题,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