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易》结缘是因为我的父亲,18岁高考那年因学业的关系知道了可以通过易经算命,这命算的准不准不清楚,确实让我知道了易经的神奇。原来人是可以知命、改命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热衷于“算命”中,每年一次的罗浮山看一年运程到遇到大小事都想算一算,以至于有些依赖,认为这比自己的判断更保险,起码不会出错。停止这种状态是在去年,19年的新年按惯例和父亲一起去罗浮山看运程,师傅说今年的运不行就不看了。容易想多的我一直在嘀咕“为什么”,难道已经不堪到不值得一看?现在回想,19年的运程确实不咋滴,一年都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各种身体不适(也不清楚是否心理作用的原因),工作、生活各种一地鸡毛,确实有点不堪。好在一切都熬过来了,真正跳出来似乎是今年的7月,2020年春节因疫情的关系没去看运程,事实上是去年11月左右已决定不再信“算命”。7月的我在各种课程中反思自己,通过学习这过程给予了自己力量。国学传播工程的课程正是在学习月中报读的,记得当时并没有过多的犹豫,抱着的是“通过学习认识些伙伴,如能深度认识认识《周易》更完美”的心态加入其中。
首次接触张教授的课是通过喜马拉雅,后有一次现场听课是与父亲一起在北京的某次课程,现场的学习更具有现场感,也是这次听课让我对《周易》有了新的认知,再后来就是这次传播工程的课程。正如张教授所言,虽然课重复听,但每次的感受都大有不同。易经很容易被认为是巫术,因为它有“算命”的功能。听完教授的课后方知,这是对易经最大的误解。以偏概全的认知很容易将人带入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中,易经应该是一部能引发深思及拓展思维的经书。变与不变,看似是用变应对不变,但很多时候恰恰相反,不变可应对万变。心境是否平静,会很大程度改变事情发展的方向。心境不同,决策就会不同,决策不同,事情的结果自然不同。现代人容易炸毛、焦虑,如能回归到呼吸时关注自我的状态中,是否这种“负”能力能少些?心境会平静些,与自己的对话会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