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公公婆婆他们回郑州,大家围坐在一起吃晚饭,正吃着饭,公公说起了一件事:上周他们带着孩子去参加聚会,中午要上桌吃饭了,大家还没动筷子,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去叨菜了,爷爷说了孩子一顿,大人没动筷子,孩子不能动筷子,结果孩子就生气了,说不吃了。。。。。。我虽然不在现场,但是那个画面我能想到,很多人在一起吃饭,然后爷爷的目的是想要教孩子礼节(可能忽视了周围的环境人太多一群人焦点集中到孩子身上,)按照我们家的情况我估计奶奶肯定也是在旁边指责孩子,孩子生气陷入情绪中所以就不吃饭了,爷爷说到一半的时候,洋洋拿着筷子跑回屋里锁上门,爸爸一看洋洋跑了就喊她回来不能遇到什么事情就躲避,随声附和爷爷的话说这些礼节就是平常得教孩子,做的对,我心里听完就想这个氛围,如果换成是我我也跑,孩子是感觉周围的环境和言语让她有不舒服和不安全的感觉所以她就把自己藏起来了。我赶紧接着他们的话说你们说的对,可能是当时人太多了,孩子也大了,也注意面子,私下给孩子说她可能不会那么大情绪,也就接受了。洋洋爸爸一根筋儿说私下说也可以不过那个时候刚好是个时机,(这个时机是会让他跑的更快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一些聚会礼仪细节而不是随意指责她)。
整理完厨房我赶紧去看孩子敲敲门,孩子开了门。我的天孩子一身的⊙﹏⊙b汗,我把门关了,空调开开,拿着毛巾给孩子擦脸关心地问洋洋:“乖,看你满头大汗,热坏了吧。”我又和孩子随意聊着天,我很了解我家孩子现在还不是谈的时候,很容易孩子还是回避,毕竟以前的教养方式不对给孩子养成这样,我得更加有耐心用正确的教养方式把孩子给养回来,孩子给那扣玩具,我表现的很随意问孩子为啥跑回来,孩子说:“爷爷说到重点了,又该说我了,我赶紧跑了,”“当时那个场景妈妈不在,你能给妈妈说说发生什么事了吗?”“我不想说,爷爷他们带着我去吃饭,我提前叨菜了,爷爷说我了。”。“是不是感觉爷爷当着很多人说你让你感觉心理不舒服。”洋洋抬起头问我“妈妈你咋知道?”“因为在我小时候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也是爷爷奶奶带着我吃席,我不知道这个礼节抢先去叨菜,爷爷狠狠批评我了,我当时感觉当着那么多人说我让我很生气,我就特别生气不想吃饭了。“然后呢?”洋洋抢着问,看来这招对洋洋起效了,我接着说“我的奶奶非常疼爱我,给我留了很多饭菜让我吃,还告诉我说,可能爷爷得处理方式不对,但是爷爷的想法是让她的孙女知道礼节,懂规矩让更多的人喜欢她尊重他,你平常不是也想让爷爷长命百岁吗?最好的方法是遇事情不给爷爷对抗,先配合爷爷,然后呢等到事后给爷爷说说你的想法,告诉爷爷他说的事情你记住了,请爷爷以后不要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你。”我听完奶奶的话,感觉特别在理,以后就用了奶奶说的方法也特别好使。没想到同理的讲故事效果这么好,洋洋很认真听完了我的故事自言自语地说“我以后也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其实我是把孩子的故事搬到我的身上,孩子还是很愿意接受的)。
在孩子身上表现出的逃避,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和应对方式,折射出我们大人的教养方式问题,我们也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很多时候看似教养孩子,其实是提高了自己曾经缺失的能力和内心的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