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提笔的时候就发现我给自己埋了个坑,键盘敲打的文字不正是标题中所说的鸡汤文吗?不过,请原谅我刚起文就撒了这个弥天大谎。
之前还没有接触<简书>的时候,朋友圈是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事实也是这样的。秀美食、炫身材、刷旅行,各式各样的信息充斥在我的手机屏幕,当然包括纷杂的文字信息,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鸡汤文。这类文章通常在标题就会摆出一副白衣天使的样子,诸如《用你的坚持成就未来》、《爱情中没有谁对谁错》,然后在文章中如同心理咨询师一样条列清晰地去分析种种问题。乍一看这些论述像是一些哲学大家研究多年得出的结论,实际上这些概念在我们的脑子里早已形成,只不过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时间去审视自己内心的那一片净土。
当我每每打开<简书>的时候,那些排在热榜的十有八九是这类文章,阅读量破万,评论爆满,然而作为纯文学类的小说、散文、诗歌却没有这样的待遇,默默地躺在文集的后排,成为衬托那些鸡汤文的绿叶。我想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有人会这样问我,心灵鸡汤类的文章起点低,搭配一些热门的话题或者素材就会很吸引眼球;而写小说却不是这样,不是谁都能写出一片天。
说到这里,我就必须反驳,难道曹雪芹一开始写《红楼梦》的时候就预料到他的作品会流芳百世吗?莎士比亚天生下来就会创作戏剧吗?不用我去说,答案在大家心里。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心灵鸡汤的文章,顾名思义,拿食物中滋补的鸡汤来类比一类文章。人的肠胃是有饥渴感的,同样心灵也要给养,于是就有了“心灵鸡汤”。鸡汤是温暧适口,不辛不辣去滋养我们的胃口,同样鸡汤文也是这样的充满正能量,可怡情、可疗伤、亦可脑洞大开、剑走偏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直指要害,放松人们的心灵。
让我们再回到饮食,鸡汤在很多人的餐桌上应该都不能算作每日必吃的菜色。一般来讲是做给病人用来调理身体、恢复元气的,远不及一些家常菜来得更加常见。作为一个健康人来说,我们是没有必要天天去煲鸡汤。鸡汤文也是一样,它是我们心灵的安慰剂,若是当作“米饭”,天天“食”之,反倒成了心灵毒品,容易急火攻心,走火入魔。
记得前段时间有一部剧很火,叫做《欢乐颂》,五个女孩的沪漂故事,个性分明的每个人俨然代表了当今社会不同层次的年轻人,很多人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然后我回到<简书>上,无论是热门还是新上榜都被《欢乐颂》包场了,诸如《樊胜美的爱情观不适合大众的你》、《欢乐颂中的职场分析》。我的内心是拒绝的,那一个个剖析剧中人物比编剧还要下功夫的笔者让我刮目相看,我从来没想过要在一部肥皂剧里看出一个唯物论来。突如其来的视觉狂轰滥炸让我瞬间对《欢乐颂》失去兴趣,我没有看完这部热剧,这一次是<简书>绑架了我。
回头再来读读这些文章,其实我们看到这些鸡汤文产生共鸣的原因,不是它教会了你什么。很多人以为笔者写出了一个创新的爱情理论,实则就算不是感情专家的我们其实对这些概念也早已经熟知。只是我们在阅读鸡汤文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如同两个北漂的年轻人突然发现他们俩原来是老乡,实际上并没有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只能是强化那个在你心中的观念,这个时候你和笔者达到了共鸣。然而随着这些热门的元素渐渐退去,当你心里的热度也逐渐消散,这些鸡汤你不会去选择第二遍,这个时候它对你已经毫无价值。
回过头来我们谈一谈传统文学。说实话我的确很羡慕那些撰文写鸡汤文的笔者,看看他们的粉丝和阅读量,我是不能望其项背。可是我依然坚守着这片看似平淡的领域,我相信传统阅读的力量。我们需要传统文学,不得不承认,它的受众远没有鸡汤文那样来的气势汹汹,毕竟至于寡淡的白米饭又有几个人能拒绝的了温暖的鸡汤呢!
可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却不会像是一阵烟花,一闪即逝。无论是我国古典的文学巨著,还是西方的小说神话,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它的生命力却更加顽强。我们在生活中情感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常常引经据典,从来没有人会拿着鸡汤文的软绵句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而这些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位教育家,它没有向你传达某些普世价值。一部好的小说是将你带入作者笔下的世界,在文字构筑的生活里陪你一起去体验感动、快乐或者绝望,在读完以后内心是充实的,放佛经历了一次奇幻旅行。没有附属的东西,就是这样简单。
在我的文集里都是清一色的小说,有些是完全虚构的,也偶有几篇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取材加工之后完成创作的。在每次创作中当我想到一个精妙的情节设计我会很惊喜地好久都平息不下来,或者在描述一段对白时被自己的语言打动,虽然是一个作者却也为笔下的人物而感动。我始终抱着这样一个信念,一部作品连作者本身都无法感动,那就更不要提感动读者了。
我不会去像那些鸡汤文作者如同网红一样笼络数以万计的粉丝,因为我相信在文学这片天里需要像我这样坚守传统文学的人。现在我的文字也许不够成熟,行文不够流畅,但是我愿意写出一个个小天地带着读者去经历心灵的冒险。你不需要去从中学到什么东西,不需要它去作为你生活的指引,我只希望我和你在文字里一起收获感动,仅此而已。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