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位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地区,本为中国的内陆河。1689年,清政府与俄罗斯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割地求和,将额尔古纳河以西(左岸)划归俄罗斯,额尔古纳河自此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其右岸为山岭森林,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主角即是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山林中的鄂温克人,他们以氏族为单位居住在一起,放养训鹿,打猎为生。
小说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妻子、一位不愿意向读者透露姓名的九十岁的鄂温克女人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在她开始讲故事时,整个乌力楞只剩下她和她的孙子安草儿,其他人都已离开山林搬迁到了山下的大城镇布苏。
作家安排这位老人于上部清晨、中部正午、下部黄昏和尾声半个月亮共四个时段,以她本人,即“我”为中心,向读者展开了上下五代鄂温克人在山林中的生活画卷: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和命运结局,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惶恐和无奈,以及最后被迫放弃游猎生活到山下城镇定居的宿命。
小说文字优美,语言感人,故事催人泪下。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很多鄂温克人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神话传说、一些鄂温克语言对应的汉语含义,还能沿着故事的展开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进行一次想像中的旅行,了解这片森林是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入侵下遭到破坏,致使大批山民最终被迫离开家园搬迁到山下定居点的始末。
读完本书,掩卷沉思之余,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人类对山林的无休止索取,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游猎民族如果仍然存在,且一如既往地在原始森林中过着传统的“原始”生活,究竟是不幸还是大幸?是值得同情还是值得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