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接触论语,印象最深刻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那时候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思考。理解也不够深刻。去年,接触到道德经,就开始对传统文化有兴趣,转而读论语。看古文有点费劲,就借助国学大师南怀谨的解读,而大致游览了一遍。深知论语是需要用一辈子时间去读的!时不时有在一些读书软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去解读!他们都从自己的视角去分析,没有对错。一千个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去感悟才是自己的东西。
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得多好!我是深有体会。光去死读书,读书中别人的思想,觉得多好,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终究是白费的。我最近两年确实读了不少书,当读到一本好的书籍时,为作者的思想拍手叫好,没有批判地精神,一味地接受,很快就遗忘了,自己的进步则很少。看书是看了不少,但没有转换为自己的东西,这难道不是没有用处吗?读一本书完后,也没有写一个读书心得,仅仅是摘抄了自己认为好的思想,但那归咎是别人的思想,而不是自己的思想。自己就缺少独立地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这是多可怕!学习最重要就是这种能力。今天偶然读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又被他迷住了。觉得他的思想很好,但就没有去思考他的局限性。叔本华是“意志哲学”的创造者,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二十世纪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尼采曾经就是他的粉丝。他关于读书的看法,跟孔子的思想如出一辙,是对学而不思则罔最好的解读。他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我就是这样,读的书很多,但是遗忘很快。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读书越多,留存在脑海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伟人就是伟人,哲人就是哲人,无论孔子也好,还是叔本华也好,他们剖析得多深刻。他们并不是反对我们多读书,也不是不让我们学习,希望我们是善于读书之人,读书一定要思考,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不能全然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好的思想要有自己的解读。从2020年开始,还是给自己定的计划是50本书,但是读书后一定要写心得,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