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天被朋友圈里关于电影《找到你》的讨论刷屏了。
很正常嘛,毕竟我的朋友圈多数人的身份都是孩子他妈,而当妈的人看这部受众明显是妈妈的影片,用一个网友的话来说,那就像是白血病人看《我不是药神》。
这部影片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三个母亲角色,基本戳中了大多数为人母者的痛点:
没钱怎么养孩子?要是孩子有个病有个灾的怎么办?更别说还有教育这个大头支出。
努力赚钱怎么陪孩子?在一个个早出晚归的日子里,孩子仿佛一下就长大了,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长,这妈当的太不称职……
当全职妈妈靠老公赚钱养家?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变成黄脸婆,然后被春风得意的老公踹下堂,没工作没能力连孩子的抚养权都要不到,这日子还让不让人过了!
简直是进入了无解的死循环中。就像我一位朋友点评的那样:只要当了妈,怎么都是错!
02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她们没有孩子,人生会不会更幸福?
孙芳当初想要孩子的目的,就是希望有了孩子后,丈夫就不会再这么折磨她,日子大概就会好过一些。事实证明根本不可能,就算她女儿是个健康的孩子,甚至就算她生的是个儿子,她丈夫也不会对她有太多改变,最多是孩子给她一些支撑下去的勇气与希望。她的悲剧是人格原因造成的,这与家庭环境和教育相关,有没有孩子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李捷的事业心不是因为孩子才有的,她那么努力的深层原因其实是恐惧,可惜她丈夫不是一个能让她安心的人。如果没有孩子,她大概能少很多负罪感,但她与丈夫的感情并不会因此增加,更别说还有婆婆站在他俩中间。如果不生孩子,大概只会分的更快。
朱敏没有孩子的话大概不会当全职妈妈,更不会因为无法面对生活中的丧失而自杀。她可能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与收入,如果能和丈夫在要不要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也许会过的挺不错。但看她能在明知孕期丈夫出轨的情况下依旧选择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以及她处理情绪问题的能力,我想即便没有孩子,她也很难拥有期望的人生。
有没孩子改变的只是她们的人生轨迹,并不是她们的幸福指数。
03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她们为什么死都不肯对孩子放手?
在离婚官司中,一般两周岁以下的孩子判给母亲,十周岁以上的孩子征询孩子的意见,两至十周岁的孩子,判给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一方。排除某一方有钱有势的暗箱操作,总得来说这样的判决方式对孩子是最有利的。
她们不肯放开孩子,是因为她们的人生就在孩子身上。她们以为抓住了孩子,就能抓住自己的人生。
无论是孙芳还是朱敏,孩子对她们来说就是人生的全部,并不是孩子离不开她们,而是她们离不开孩子。孩子的离开对她们而言就意味着人生的毁灭。至于万事尽在掌握的李捷,她更是不可能让孩子跟着别人成长为她自己完全接受不了的模样。
失控感带来的恐惧与湮灭,才是她们的如此焦虑的原因。这与生不生孩子并无相关,希望能通过孩子获得控制感安全感只是一种孩子气的幻想。
如果她们有很好的亲密关系,那将是对她们最大的支持。可惜,影片中与三位妈妈相对应的三个爸爸的形象都不怎么好。
孙芳的丈夫是个家暴冷血男,李捷的丈夫是个妈宝男,朱敏的丈夫是个下堂糟糠妻的渣男,这种设定也能反应出大多数女性对丈夫的看法。
但是,婚姻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失败的婚姻绝对不仅仅是一方的责任。人生的每次选择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以怎样的方式与他相处,关系最终的结果是双方共同的选择。只不过在这个男权为主导的社会环境里,舆论对男性的包容度要高的多。
04
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都说过,希望这个借由找孩子的经历故事,让身为人母的女性找到自己。但我想,如果妈妈们不能把自己与孩子分离开来,她们永远找不到自己。孩子不是你人生的全部,掌控孩子也并不能掌控人生。失控会带来恐惧,但如何面对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因为亲密关系的失败而将情感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那不仅是妈妈的悲剧,也会成为孩子的悲剧。
电影到李捷找到孩子、法庭上反水帮朱敏要孩子就结束了,这个本来可以帮助她们学习如何面对失控与丧失的事件,最后可能反而让她们更加抓牢孩子。试想以李捷与朱敏的性格,十几年后她们与孩子的关系会是什么样?那时候的孩子,可不再是如今可爱的小宝宝了。
我希望看完这部电影的妈妈们,除了感慨身为人母的不易,也好好想想你为什么要生孩子,又是为了什么在养育孩子。你期待什么?又害怕什么?
母婴关系的终点永远是分离,养育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顺利的离开你,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有能力面对人生的不可控与丧失,才不会一代又一代的重蹈覆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