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对于身体的健康是必须的。但为什么我们的身边总有人戒不了烟呢?
有一种说法,说是身体的细胞对烟草燃烧后产生的有害气体,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戒烟时,人体细胞会因不耐受周围血液的无烟环境,从而抗拒戒烟过程的实施。
我觉得这种说法过于客观,有点冷。现代的西医总是把人体作为纯动物体来研究,还自诩自己是最科学的。研究人体,首先必须是把人体当做真正的“人”来对待,然后才能说到“体”和“人体”。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人是具有复杂感情的,人是有思维有欲望的。每个人的思维和欲望都各不相同,因此才会发生各种冲突矛盾,才能演变出丰富多彩的美丽人间。
关于戒烟困难的西医理论,以高度科学的口吻,冷漠地表达了人体这个“肉体”的对戒烟的化学反应模式。这种非人性化的论述,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脱离了人的本性去谈“人体”,实在是舍本逐末的无稽之谈。
根据人的思维欲望需求,每个人的求存在感都是与生俱来的。在这种感觉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采用另类的表达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存在感。
我有一个朋友,她向我讲了一件关于她的孩子的事情:有一次,只有她和孩子两个人在家。她因为对家务琐事不满,借机体罚了孩子以泄私愤。结果上学时间到了,孩子坚决不去学校。她没有办法,只好向老师请了假。孩子因为她的体罚,缺了半天的课。
朋友仔细分析了这件事情,她觉得孩子的拒绝上学,是对她的不当体罚的反抗。孩子幼小,面对她的体罚无力反抗,只能用拒绝上学,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孩子也知道,这样会导致缺课,对功课会有影响。但为了捍卫自己的存在感,他毫不犹豫地这样去做了。
由此再说到戒烟一事。吸烟有害人人皆知,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戒不了呢?是因为成长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收到的心灵创伤,无法自我恢复。他们就用这种办法,来捍卫自己的存在感。可能,他们也想不出比这个更好的办法了。
从开始吸烟到逐渐上瘾,我觉得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所谓上瘾,只是心理上形成了惯性思维,一想到对存在感的需求,立即就伸手掏出烟盒火机。而一段时间没有吸烟,他们就会心急火燎失魂落魄,仿佛不小心弄丢了自己。
找到了根本原因,实施治疗就会有明确的方向。当下我国空气质量堪忧,听说有的国家为了增加绿化面积,提倡每人种一棵树,并以人的名字来给树命名。结果大家争先恐后地去植树,既美化了环境,又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了存在感,真是一举两得!
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其实只要努力寻找,都能找到每个人充分实现存在感的适当方式。当然,这需要全社会共同重视共同努力,也需要每个人都对他人心存尊重,和睦相处,用“人”的眼光去看“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充分享有存在感,以及生而为人的种种权利,我们内心的愉悦,将让我们更加爱惜自己,而关于“细胞对戒烟的不耐受”结论,也必将烟消云散不留痕迹。那时,烟草必将成为历史文物。我们的后人将在博物馆里,对烟草娓娓诉说他们前辈与之浴血奋战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