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月三,传统的“上巳节”。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三月初三日也成为纪念黄帝、郊外春游的重要节日。
俗话说,“三月三,野菜当灵丹”。冬去春来,春风又绿江南岸,野菜乘着春生之气迅速生成。满目春色,寻春踏青,乡野山间的野菜是童年的想念,也成了如今都市人热爱的时髦美味。
伴随着江南的春天而来的,是荠菜。
在田野、路旁甚至庭院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它的踪影。古人有一首歌谣描绘荠菜: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籍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
荠菜不仅味美,且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降血压、止血作用,能清肝调脾、和血利水。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荠菜甘平,能明目、养胃、和肝,治痢、辟虫,病人可食。
荠菜的吃法也很多。明人姚可成在《食物本草》中描述: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它可以凉拌、炒肉、做汤、煮粥、做包子或水饺馅等。我们一般会把它拿来做凉菜或水饺馅。
在江南,这段日子中有一种纯手工的特色美食————麦芽塌饼,而它的材料中有两种必不可少的野菜:鼠耳草和泥胡菜。
鼠耳草,又名佛耳草、鼠曲草,具有祛风散热、化痰止咳的功效。它的嫩头掐断,可以看到丝丝绒毛一样的白色纤维,像棉花,所以乡下人也将它称作“棉线草”。棉线草的草纤维可以使麦芽塌饼嚼起来有韧劲,是必不可少的食材。此草长得一簇簇,像厚实的手掌,而只有每年的清明时节才能在江南田野、屋宅边找到,所以麦芽塌饼也只有每年的这个季节才能吃到。
同样,泥胡菜也是长在春天,乡下多将其称为“草头”,用于做清明圆子、麦芽塌饼。它又名白覆子,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泥胡菜的草纤维比棉线草更粗硬,为了口感,在做麦芽塌饼时,棉线草和泥胡菜的比例通常是7:3。
还有一种全年可食的野味:马兰头。这样的春日,就着阳光,去田野采一筐马兰头,回家做一盘菜,滋味超好。
古人称之“马拦头”,“马拦头,拦路生”,意为生长在路上、路边,在乡下,我们也常在乡间田埂上见到。
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马兰甘凉,清血热、析醒解毒、疗痔杀虫,嫩者可茹、可菹、可馅,是蔬中佳品,诸病可餐。
春三月,万物发陈,新芽吐绿。我们走向乡间自然,既可踏青赏春,又能采寻野菜,养眼、赏心、美腹,不负人生与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