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帐号的时代。帐号已超越了名称的本义,成为网络登陆、通道等等的通行证。本次上海培训当然全程需要帐号,从报名到网约票到住宿到共享单车等等网络途径,有帐号才顺畅。
除去会场学习,参观学校第一站是上海文英真如中心小学。一个不大的学校,她的出众就在于信息技术应用。一套智慧学校系统,800多学生60多老师,最亮的是那师生每人一个的帐号。进门出门、走班上课、吃饭、国书借阅,全靠帐号。可以说一号在手,学校全通。
网络时代,新教育实际,必须如此。
帐号是通道更是机会。帐号意味着可以接入互联网、学校内网的权利,也意味着拥有了面向全球,面向区域信息资源或向其他任何人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在线、还是直播、点播,或是发布互动等个性化需求均在此拥有了可以满足的机会。
我所在的单位对单一帐号已经期盼和建设了几年,至今仍是雾锁重重,不明晰、不简便、有重复、有交叉。不同基础平台各唱各曲,难以打通。每个师生独有而唯一的帐号至今还在路上。
文英小学运用微课,以学定教的课程模式:
课前以学籍号为帐号———登陆电脑、手机App———完成微视频或其他形式预学习———前测5题————教师根据反馈调整教案,二次备课,以学定教。
课中根据需要选择以电子书包智慧教室或课堂课件普通教室学习,随时以学生生成问题补充调整。
课后则以传统形式口头或书写反馈,练习传统的手上功夫。
文英小学这样《精准得教,生动地学》,效果非常明显。反观我们,有三大不足:
一是课前预习,微视频和手机APp的经常性使用严重不足。
二是题库建设不全,与教材契合度欠缺。
三是软件服务公司过分依赖教师的无偿建设,碎片资料多,不系统,通用程度不够。
主要原因:
一是主观意识问题。
学校顾虑太多,追求单一。没有站在未来和学校教育大格局上规划信息技术。缺乏取舍的勇气和直面争议的有效策略。
教师实用主义,功利为上。豪华的硬件配备,近百台电子书包,不做公开课、研究课并不愿用。实验班教师尚且如此,其他尝试者更是了了。焦建利教授曾说:学习,理应成为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而信息素养,则是教师的职业基本生存技能。教师还没从主观意识上,真正感到使用的必要。
二是客观问题。
如每生一帐号并没实现(仅实验班有),就无法做到高利用率,全覆盖面。
软件跟不上,服务公司缺乏不间断开发能力,只能做阶段性更新。可学校、教师、学生不是手机系统用户,教与学中生成问题及不可控因素太多。若只等长时间一次的阶段更新,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多靠教师开发资源,无技术团队支持,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效果还不好。如苹果安卓系统的改良靠用户补丁和改良是非常可笑的。而且教师开发还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的软肋。更无法调动教师的热情程度。
技术推介不及时,微课格式不全兼容等问题也时时存在。
上述问题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为建而用或举全校之力。因为我们明白信息技术只是工具,是教学中的手段,也做不到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能一一理出,但守着千兆校内网,仅做到目前程度,着实有些可惜。
可以做下努力:
一是根据经费和采购规定,建设超级平台或付费打通基础平台,实现一号通,想法全面整合学校监控、食堂监控、在线课程平台等。真正实现一平台上在线看课、监控或共享课堂等。
二是加大数据提取效果(建设出勤、办公、参与,积累的一号通输入外接口,采集通畅后的随需提取。如门禁、巡更棒、录播教室、智慧班牌等。
三是从课前到课中(互动白板十电子书包十互动学习场)到课后反馈的全过程网路通,实现从课上到课下的信息技术全陪伴。
四是联系服务公司开发手机App或链接方式,让智慧终端更便捷,可用。
五是结合课程建设让点播功能系统撑起学校线上课程资源,并持续添加与积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持续地付出,定会带来信息技术这一课程辅助利器,发挥更大效能。这个过程,也将同步提升教育内涵,如微名片、微发布、微研讨等的内涵。也使得学生和老师能自觉和便捷地自如运用,而后集中精力全面创新。附交大附小创新实验室、小鬼菜园图片2组,家把什儿绝对高大上!小鬼菜园与课程设置一体,四年级的孩子们亲自栽种、管理、收获后会把菜会向老师和家长卖出,把收入用于班费或慰问孤老。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