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月圆,中秋之时。那些印刻在脑中的记忆,那些节日的场景,随着月圆缓缓升起。
中秋节到了,我怎么记得那时放假是农历十四、十五和十六呢?
中秋节前后也是农收的忙碌时节,但那也阻挡不了拉满的节日氛围。
三家五户搭伙在一家打月饼,谁家五斤面的,谁家十斤面的,谁家又是十五斤面的。咋配比,就听着说是几油几糖,现在也不记得“大人们”说的几究竟是多少。
早晨大概4、5点就开始了,白面、白糖、胡麻油,开始和面打月饼了。搭伙的几家人一起忙碌,孩子们就在近前、院里玩耍,也盼着月饼出锅。终于第一锅出来了,忘了别人家的孩子了,反正我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吃上一大块了。
热热的脆脆的甜甜的黄橙橙的,真好吃。小小的人好像能吃一个月饼呢,那时的月饼就是传统的,有我那会儿的脸大吧,不像现在的小糕点。
现在想来这个味道就是最朴实的词语才能形容那种好吃劲儿;也许呀,那时农村也不一定有好多种类的吃的,所以更钟情于此。
记得最常在三姑家院里打月饼,后来我们家盖起了一间小东房,也打过两年估摸着。也好像在前院人家打过,印象不深了。
此刻想见,好想吃上一口。转头看向桌上的月饼,也不想吃。那应该就是藏在记忆里的味道。
月饼打好了,放在瓷瓮里,放一层月饼,还要放几个苹果,再盖上盖,保存好长时间。此后好久早晚饭桌上都有月饼。
还有自家地里种的西瓜,留下几个一直保存到中秋。再用粮食换一些苹果、梨之类的水果。过节前总有商贩去:“粮食换水果来”。家里还有自家院子结的123果子。
八月十五这天,上午淘黄米磨面,中午炸糕。饭后又去农忙了,晚上顶着月光拉着打下来的粮食回家了。洗水果花式切水果(不知道怎么表述,就叫花式吧,我家每年都是一样),洗好像是我的活,花样是我哥的活;我妈开始弄菜,包饺子,我们打下手。
过往中,不仅是好吃的月饼;是伴随着金黄色丰收喜悦中的热闹场景。是一家人的团聚,平时爸爸外出打工,哥哥外出读书,我和我妈在家。看到他们回来时,内心的欢喜,这种欢喜我不确定全部是在中秋,但此时一定有。
再往后不自己打月饼了,几家相跟上去乡里的月饼铺打,我妈能自己赶着骡车去。
记得有一年,我在家等着天快黑了不见回来,我在村口瞭着,终于看见人影了,原来是车胎坏了,也打不起来气,一深一浅,索性把外圈车胎都取了,车轱辘铁架子转回来。
我妈是特别善于想办法的人,也是个脾气急躁的人。我慢慢觉得,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在格局上,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在点滴的个性形成上。
对于中秋的印记,我脑海中有两个画面,一是打月饼的场景,二是伴着月光,回家准备团圆饭的场景。
人间烟火,至味团圆。
时虽过,境不同,月又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