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在这本书的封面上的照片里很酷。酷,是个现在的青少年喜用的字。我当年是青少年时觉得这照片里的卡夫卡用在书的封面上相当英俊、严峻、冷竣。
这三个形容词用在卡夫卡的文字上,我认为,也是相当妥贴。当然,我是通过译者的文笔去感受卡夫卡的。只有200页的书,有59篇小文,篇篇短小,有的像散文,有的像诗歌,有的像小小说,最后一篇《守墓人》则是个单场剧本。对我这种智力的读者来说,篇篇让我烧脑,有趣的烧脑。
这本书是冬妮翻译的,我在百度搜索输入翻译家冬妮,崩出来的头条却是什么拳击美女冬妮。好吧,冬妮,我不知你真是籍籍无名,还是后来改行了。你在1986年写的千字出头的《译后记》里尽写卡夫卡生平和创作背景,写作风格,最后一句是"限于水平,疏漏错讹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看来,你当年确实也年轻,不是名翻译。
但冬妮的翻译,让我看懂了有趣的卡夫卡。
《在电车上》不足五百字。卡夫卡说他站在电车尾部的踏脚台上,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在这儿,然后他看到一位做好准备下车的少女,"不禁自问:她怎么对自身毫不感到惊奇呢?怎么紧闭双唇,一句这样的话也没有说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一这就结尾了。
《希望做个印弟安人》约百字,12个句子,11个逗号,1个句号。一一分行排下来,就是一首短诗嘛,表达渴望自由的短诗。
《桑丘庞札真传》也才200零几个字,一看就知,就是对《堂吉诃德》这本名著的精介。
《日常琐事》用600字讲个小故事,告诉忍俊不禁能笑出泪的我们,"日常琐事把它忍受下来,没有点日常的勇气还真不成。"
卡夫卡,难懂吗?不,卡夫卡很日常。
《梦》写的不就是我们的无可奈何的不知何所起不知何所终吗?
著名的诗人、翻译家绿原为此书写序《读卡夫卡随笔》。开篇介绍了卡夫卡6篇名著《诉讼》、《城堡》、《失踪者》、《判决》、《饥饿艺术家》、《变形记》的简单情节,接下来称在一些吉光片羽似的随笔中,更能热悉这位陌生的作家,联系卡夫卡的身世、文化教育背景、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当时西方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的研究,就更能明白这位只活了41岁的作家,笔下的人物为什么孤寂、忧伤、绝望,亲人、社会、国家机器、上帝为什么疏远、不可理解、具有威胁性,人为什么自觉负罪却又始终不知为什么获罪。
我较真地数了字数。绿原老先生的这篇序有5500多字。想想一位著名的文坛老人为一位藉藉无名的文坛新人译作认真地写下五千多字的学术研究性质的序言,这得是有多么丰厚无私的学术传承精神才能做到阿!
冬妮,绿原,肯定也都有付很俊峭的面孔。卡夫卡一样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