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13课。(示意学生读课题。)
请同学们回顾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课件配合,出示问题)请大家用主要人物加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全文。(指生1--2人回答。师适时点评,直到概括完整。)
二、探究新课
1,介绍作者
是的,在父母的关爱下,巴迪成为了美国的著名作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课件出示巴迪 成就)
“我”长大后取得了哪些成绩?(指生读成就,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三部作品的题目,与本文课题的共同之处)
观察这些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指生回答(指导学生发现:作者非常善于使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师板书:对比)。
是的,本文的作者巴迪.舒尔伯格非常善于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推进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特点。他写的作品也因此广受欢迎,成为世界畅销书。
2、深究“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作者取得这样的成就最应该感谢谁?
(引导学生抓出课文第16段,分析“精彩极了”来自母亲的赞美,给作者的鼓励是作者灵感和创作源泉。分析糟糕透了来自父亲的批评,给作者以警告提醒使作者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得出应该感谢他的父亲和母亲的结论)
(2)、追问:只有母亲的赞美,巴迪能成为著名作家吗?(分析赞扬的负面作用,理解词语:引入歧途)
(3)追问:只有父亲的批评巴迪能否成为著名的美国作家(学生会回答不能,启发追根究底)
三、品读课文,感受爱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往事,来感受这两种不同的爱。当巴迪写出第一首诗的时候,父母亲分别是怎样反应?请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心情。
(1)体会:感谢慈母之爱
①当我写第一首诗的时候,母亲怎样鼓励我?(课件出示母亲赞美的句段)
指名读。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母亲,你为什么如此自豪?还有哪位母亲愿意这样自豪地夸赞自己的孩子?(指导朗读,同时指导带上表情、声音、动作朗读,板书配合)
师:发自内心的赞扬是表情、声音和动作的配合。你会赞美吗?
演一演:(创设情景:一年级时我当上了少先队员……谁来当当母亲赞美这个孩子?请学生表演,指导表情到位、声音到位、动作到位)
②假设:小巴迪面对母亲由衷的赞美,心情如何?
(我很得意,我很高兴结合书中句子)
③小结:母亲那句“精彩极了”给我带来了鼓励,引导看板书。母亲的确是爱巴迪。
(2)体会:感谢父爱:
面对母亲的赞扬,父亲又是如何评价我的?(课件配合)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⑴找出有关句子,自由读。
⑵朗读指导:指名读,读完问: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父亲,(严厉)你从哪里可以看
出来?(扔,你真仔细能从一个动词(一个反问的符号)看到人物的特点。就这样细细品味才能读出文章的滋味来。)
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是什么句?(反问句)。换一种说话,意思不变。
陈述句:世界上像这样糟糕的诗实在太多了。(为什么不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指导:反问句在言语表达上更强烈,更富感染力)
⑶引读,听了父亲的第一个评价后,巴迪的感受是说?引导生齐答: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引导体会巴迪心情:眼泪就要掉下来
听了父亲的第二个评价,巴迪……
引导学生齐答: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引导抓出动词,感受巴迪心碎)
师小结:相比母亲“精彩极了”的鼓励,父亲的“糟糕透了”换来的是沉重的打击。有一句话这样说:爱,就欣赏赞美;不爱,就指责伤害。
母亲是真正的爱孩子,用赞扬给孩子以信心,而父亲的评价给比迪沉重的打击孩子,他根本就不爱巴迪。(激起学生反对)
师:父亲究竟爱不爱巴迪?他给出的“糟糕透了”是随随便便,还是深思熟虑?请在文中找出证据。(指生回答)(课件出示证据)
诗只有短短的十行,父亲却看了很久。
师:父亲看着儿子写的诗,他想……
他还可能在想……
他想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里斗争,体会父亲理性的爱。一直引导到,父亲为了孩子的成长,选择给出“糟糕透了“的评价)
师:赞美:各位都是合格的父亲,理性的父亲。原来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精彩极了的鼓励,一种是糟糕透了的警告。尤其是“糟糕透了”的批评里面有父亲那么长远的期待。父亲的爱那么深、那么远……所以应该感谢父亲。他们都给了作者成长的力量,成就了作者辉煌的人生。(师板书爱心)
(3)、体会:感谢自己(能正确的体会两种爱,尤其是父亲“糟糕透了”中包含的爱)
有了父母亲的爱就一定会有巨大的成功吗?还应该感谢谁?(指生回答)
巴迪是个聪明的孩子,能正面理解两种极端的爱,也是他成功的原因。我把这两种评价比作什么?(一股风)你从哪里知道的?(课件出示第17段)
引导理解“它们”“生活的小船”“不被刮到”“……”“——”,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感受身边的爱
巴迪认为不管是母亲的赞美,还是父亲的批评,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是因为父母对他的爱。能正确感受和认识慈母之爱和严父之爱的人,所以巴迪的人生路才能走得格外精彩,因此也应该感谢他自己。
1、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爱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请以“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来自——的爱”为题,2选1写一写自己身边的故事。)
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3、交流展示。
课堂反思:从课题入手,通过对比揭示中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对于巴迪写的第一首诗截然不同的评价,但却同样代表了父母对巴迪深沉的爱。爱的不同形式曾经令巴迪迷惑,也成了学生读懂本文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从课题中的这两个重点句入手,通过对课题的观察和反复朗读,让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父母对巴迪不同的评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然后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从重点词、标点和语气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母亲对巴迪的鼓励和父亲对巴迪的警告。在鲜明的对比中引发学生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超越字面意思,更深刻的思考,究竟为什么父母的评价会如此不同?
2、通过合理想象,换位思考挖掘爱的主题:“如果你是巴迪尼听到母亲的赞美,心情如何?”“父亲呀,你可知道我是多么渴望得到你的赞扬,可是……”类似激发想象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很容易进入课文,激
望得到你的赞扬,可是……”类似激发想象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很容易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融入朗读。特别是小练笔:父亲开始读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行,父亲却看了很久,他一边看,一边观察我的神情,心里想着……对于揭示父亲矛盾的心情源自对儿子严格的要求,深沉的爱的中心,有着突破难点,推动情感线索的作用。学生在小练笔中写道:父亲本来想他第一次写诗我应该鼓励他,可是瞧他骄傲的样子,一定受到了母亲的表扬很得意,我得给他泼冷水……这首诗实在不怎么样,我一定要让他学会勇敢面对自己,不断进取……类似的写话,很自然、到位地诠释了主题,提炼出了爱是多样的,爱不仅是赞美还会是鞭策和警告。这样的一种升华的理解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完成了,应该说是本课的亮点。
3、在完成家庭作业的环节,虽然觉得作业
设计能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有话可写,但实际上发现许多学生只是套用本课内容,写得例子没有真情实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一点的写作技巧,但是缺乏对生活细节的感悟和发现,所以写起文章比较空洞,所以在这一方面还需要教师研究、实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能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所作的诗的不同评价,并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章理解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关爱自己,体会母爱的宽容、和蔼和鼓励,体会父爱的理性、深沉和严格。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