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新手妈妈们都遇到过这个棘手的考验:怎样给小宝宝哄睡?
各种育儿教科书的权威指导建议无外乎:创造适宜的睡眠环境(温度、湿度、声音、光线);给宝宝建立起较为规律的睡眠程序(制定自家的睡眠SOP,形成条件反射);尽早训练婴儿自主睡眠(养成自我睡眠习惯,不过度依赖外界安抚手段)。
然鹅,各家奶娃实际和喜好千差万别,上述理论往往在操作时力不从心。据巴妈的观察和了解,在给宝宝哄睡的实操方面,民间基本形成以下几大流派:
喂奶催眠系;
拍哄催眠系;
吟唱催眠系。
各派系方法都兼有利弊:奶睡最大的隐患是易致乳牙龋坏(主要针对喝奶粉的宝宝);时有长达30-40分钟以上的拍哄和吟唱,无疑是对宝妈宝爸体力和耐心的挑战。更要命的是,这些方法似乎都让宝宝的睡眠更加紧密地依赖外界安抚,而远离养成自主睡眠习惯的目标。
巴妈作为亲历者,也不敢说有多么上手好用的方法。由于坚持亲密育儿的理念,我家基本践行第一时间响应宝宝需求;尤其妮巴在6个月前,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特别容易惊醒,加之受其生理上的饮食节律控制,一晚上反复醒多次几乎是常态。那时除了巴妈喂奶,巴爸和奶奶还要轮流拍哄,有时等把睡沉的妮巴放回小床,巴爸的双臂已经木僵;有几次奶奶给妮巴唱歌哄睡,自己都快唱睡着了,小家伙却还不肯就范。
妮巴13个月前一直是奶睡,有时吃完奶还不肯睡,就由巴爸或奶奶上阵哄睡。虽然不认为这样最好,但也别无选择,直到妮巴断母乳后要喝奶粉,怎样哄睡的问题再度迫在眉睫。
我意识到需要调整妮巴的睡眠程序,也有必要慢慢训练她自己入睡。在妈妈怀里吃奶入梦的旧模式已经失效,用什么新的模式能够帮她尽快适应断母乳后的自主入睡?
那时妮巴对彩色的卡片很感兴趣,我想到了绘本。于是,出于功能性的诉求,这套兔妈妈和小宝宝系列睡前准备纸板书,成了妮巴接触到的第一套婴儿故事绘本。
该书一套4册,包括《我要洗澡》、《我要小奶嘴》、《我要小毯子》、《我要听故事》(睡前准备四部曲),由瑞典著名童书作家莉娜·安德森著绘。充满童趣的绘画形象、简单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妮巴第一次在我的伴读下就被这套故事书深深吸引了。
《我要洗澡》的故事构思巧妙借助于孩子们爱玩水的天性,设置了一个宝宝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洗澡。兔妈妈帮小宝宝一一脱去身上的衣物,准备洗澡;然而在脱到最后一件时,故事出现了一个谐趣的小高潮:小宝宝的内衣里竟藏着一只小鸭子!
《我要小奶嘴》则通过宝宝喜欢的藏找游戏展开故事情节:兔妈妈手里的包裹不断带给小宝宝期待,却又在一次次的揭幕后,余下意犹未尽的待解悬念。
《我要小毯子》有些异曲同工:兔妈妈给小宝宝拿来各种睡前玩具,然而都不是他最想要的;终于,还是兔宝宝帮忙找到了小宝宝的最爱。
《我要听故事》则是兔妈妈要讲睡前故事,结果来听故事的都不是她期待的对象。最终兔宝宝现身,在兔妈妈的故事里甜蜜入睡。
妮巴看这套绘本的时候总是兴趣盎然,我把她抱在怀里,手捧书一边念,一边她会主动帮忙翻页。于是,她的睡前程序渐渐变成了:洗澡——讲故事——喝奶——睡觉。听完故事喝完奶,妮巴已犯困揉眼睛,把她放回小床,她抱着毛绒小羊,会在床上侧翻几下。我们坐在床边有节奏地轻拍她,一般15分钟内她就睡着了。
你可能好奇:几个绘本故事真如此神奇么?
故事看似简单,但背后暗藏的结构逻辑、心理暗示和图文内涵却颇具匠心。
洗澡的场景,对于刚洗完澡的宝宝特别有代入感,自然联想到爸爸妈妈给自己洗澡时的愉悦情景;随着故事情节进展,宝宝身心也逐渐放松。我每次念到“你的T恤里藏了什么呀?”时,会故意放慢语速,停顿几秒。这时妮巴会迫不及待地翻开下一页,指着跃然而出的小黄鸭,满脸一副有所发现的成就感和快乐。听着故事,感受着妈妈怀抱的温暖和爱意,对宝宝而言,这种幸福体验或许超过成年人看4D电影的身临其境吧。
作者将每一个对开的页面,左边展现一个角色间互动的场景,右边则是该场景中关键物品的特写镜头。如此,形成了故事视觉镜头切换的自然节奏感,并让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指认这些物品、记忆了规律性的顺序。例如,记住了从头到脚更衣的顺序和相应的衣物;在《我要小奶嘴》故事里的小奶嘴最终揭晓前,包裹里出现过的所有礼物都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我任意说出其中一个名字(开始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之后完全打乱顺序),竟发现妮巴都能准确地指认出来!
全书的绘画风格柔美,笔触简洁清新,摒弃高饱和度浓烈的色彩,都以淡雅冷色系的红、黄、蓝、绿、棕色等呈现,既符合2岁内宝宝视觉认知的基本色调,避免过多色彩对宝宝的强视觉刺激,又和谐地营造出入睡前宁静安详的氛围。
简约而不凡。作者仅用寥寥数笔,就传神勾画出故事中角色的动态神情。尤其《我要小毯子》里,对小宝宝从期待到失望再到满足的表情、动作,刻画入木三分,也特别适合帮助宝宝做情绪的分类辨别。
每个故事的文字,都围绕相应主题,重复相似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韵律感,在听觉上也具有安定情绪和助眠的作用。作者还特别注意动词、形容词与其所修饰的物品之间的精准搭配——手套和帽子是要“摘掉”的;靴子、裤子、外套是要“脱掉”的;皮球是“圆圆的”;火车是“长长的”。这些都有助于培育宝宝的语感。在绘画形象上亦给予对位呈现,有心的宝妈们可以在讲故事时引导宝宝对图形的观察和形容:“长长的”包裹对应着细长的黄瓜、“圆鼓鼓的”包裹对应着圆圆的西红柿、船形的包裹里面是弯弯的香蕉……
这样情节简单的故事,每天重复听和看,宝宝不会厌烦么?事实证明,妮巴不仅不烦,还十分乐享其中。3岁以前是孩子建立自身安全感的关键时期,而除了父母及时充分地满足其需求和用心陪伴,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对周围事物的确定性和掌控感——自己熟悉的、按照预期出现的场景和信息,会带给宝宝踏实和满足感。
每天重复给宝宝读这些故事,父母们会厌烦么?以巴妈的经验,这套书一般8分钟内就能读完(含伴读时的亲子互动在内);遇到宝宝特别饿或困了的情况,对于其中略有相似的第二、三步,还可仅择其一做省略简化。
而我感觉,这个亲子共读的美好时段是弥足珍贵的。我们一天中往往花费数十倍于此的时间去上网刷手机,能心无旁骛地陪伴孩子阅读的8分钟就愈加显得奢侈。
6个月以上的宝宝,就逐渐开始对描绘事物情态和动态的图像表现出兴趣。3岁前的宝宝,绘本对他们而言更多是一种游戏性的玩具或载体,孩子正是在玩乐化的探索中自我学习的。宝爸宝妈们也不妨把绘本当做玩具,忘掉太直接太多的教育目的和意义性,和宝宝共享探索的乐趣。比如讲《我要听故事》,我会在每种动物形象出现时,模仿它的叫声,渐渐地,妮巴也会主动区分和模仿他们的不同特征。
当你全情投入其中,便会发现绘本故事在其简单图文内容背后的无限可延展性;同一个故事,在孩子的不同月龄段和心智发育敏感期,宝妈宝爸们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入你的创意发挥,把亲子阅读演绎出独属于你和宝宝之间的温馨情趣和默契!也许充满童趣和欢乐的30分钟过去了,你还嫌时间太短呢!
当然,巴妈分享的是自家带娃的一手体验,宝妈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宝宝的特点和喜好去选择合适的睡前故事绘本,不过有两点共性标准仍值得参考:
情节宜简单舒缓,用色忌太强烈丰富;
文字宜简洁明了,读来富有节奏和韵律感。
宝爸宝妈们,快快开启宝宝的睡前故事之旅吧!愿孩子们都能枕着温馨美好的故事,一夜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