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喜欢故事的人,周纪一里有几个小故事我很喜欢。
一是父与子的故事。
赵国的大夫赵简子想从两个儿子中选出一个继承人,但不知道选哪个比较合适,于是就把自己的训诫刻在竹简上,交给儿子,让儿子一定要好好的记住。
三年后,他把儿子们叫过来询问,大儿子伯鲁完全说不上来,而且还把竹简给弄丢了;而小儿子无恤,不仅能熟练背诵,一问竹简在哪,立刻从袖子里拿出来奉上。
赵简子就觉得还是小儿子比较贤德,就立小儿子为继承人。
我约摸着两个儿子中,无恤应当是最没有安全感的一个,日常也不大受宠,否则将训诫背诵下来尚还合理,天天揣着,就等父亲哪一天心血来潮的问询,实在是有点煞费苦心了。当然,也可能是放在显眼的位子,只要父亲传话就赶紧收入袖中,可这也着实是如履薄冰,不像是对父亲,反倒像是对上司。
与之相比,大儿子伯鲁,要么就是平时就很父亲欢心,要么就真的是个乐天派,没什么心眼,不做继承人对他也算个好事。
二是复仇的故事。
韩赵魏三家灭了智瑶以后,赵襄子比较恶趣味,把智瑶的头骨做成酒器来喝酒,枪打出头鸟,于是智瑶的家臣豫让便决意要杀了赵襄子,为主公报仇。
他先是化妆成罪人,怀揣着匕首给赵襄子家扫厕所。然而赵襄子可能杀虐太重,在如厕期间灵感迸发,头皮感到阴风阵阵,立刻着人清查一番,果然把豫让给捉了。
但到底他没受到任何伤害,也感动于豫让的忠义,说这事我躲着点就行,就把豫让给放了。我觉得赵襄子可能也想来个以退为进,感动一下豫让,给他个台阶下,让他为己所用也不一定,或者这豫让很可能外形不怎么精壮,给人感觉杀伤力不强,不如彰显一下自己的仁义罢了。
但没料到豫让是个狠人,一被放出来就漆身为癞,吞炭为哑,到大街上行乞,连自己老婆看见了都认不出来。但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友人认出他来了,看见他此时的模样哭着说,以你的能力,你何不先打进敌人内部缓缓图谋,何苦自残至此。
豫让说了一段让人很感动的话,他说如果我现在臣服于他,再对他有杀心,这就是对主上有二心,我选这条路虽然比较艰难,但是后世如若有做人臣子还怀有二心的人想到我,必定会深感羞愧。
但艰难的路,不一定有效,这个赵襄子再一次开了天眼一般,在豫让伏击的桥下,抓住了他,而且这次,见识了他必杀他的决心,可没那么宽宏大量,毫不犹豫杀死了豫让。
豫让的两次复仇,特别黑色幽默,荆轲好歹图穷匕见了一把,豫让却总是连开始都没有,就狼狈结束了。于是死于萌芽的失败与他“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的思虑构成了一种别样的伟大。
另外,从现实层面来说,我不信赵襄子真的有特异功能,能预知祸福,所谓的两次预兆,不过是赵襄子掌握了一手的情报资料罢了。
毁容的豫让连结发妻都不认得,却被一个“友人”认了出来,是不是从赵襄子放了豫让那一刻开始就派人跟踪豫让,要知道树倒猢狲散,他的友人说不定以前也是曾跟随智瑶的,如今他跟踪豫让,假装认出豫让,哭着劝说豫让,而豫让或许已经知道友人已经叛变,所以才说出了以愧于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这样的话,有没有让人友人冷汗涔涔,羞愧不已。
那天傍晚,夕阳极美,豫让隐匿在拱桥的阴影下,身上的癞疮不时渗出脓水,他紧闭双目,紧握一把磨得锃亮的匕首,头顶渐渐传来车马人声,他摹地睁开双目,夕阳的余光照进他血红的眸子里,然后,是马的嘶鸣声。
与之相比,另一个复仇的故事要大快人心的多。
韩国的国相侠累与严仲子有矛盾,什么样的矛盾不得而知,只知道严仲子这人实在是记仇届的翘楚。他听人说有个叫聂政的十分勇猛,便带着金子求他替自己报仇,聂政说,我的老娘尚在人世,还不能去替你杀人。大概率是聂政收了严仲子的金子,三年后,聂政母亲去世,严仲子便再次让聂政替他行刺。
聂政行刺侠累的过程十分魔幻,侠累身边"守卫甚重”,聂政却孤身一人,直上台阶,一刀将侠累杀了,然后将自己毁了容,剖腹自杀。
韩国人将聂政的尸身暴于市场,悬赏查找,聂政的姐姐闻讯前来,一眼便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哭着说:这是我弟弟聂政,为了怕连累我才毁了面容,我怎么能为了自己的安危,而埋没弟弟的英明呢?然后在弟弟身边自尽而亡。
这次的复仇搁现在属于“买凶杀人”,侠累这个人不知道具体人品如何,不过看聂政姐姐的反应,杀了这个人,还算是个英雄,那恐怕这个侠累不是什么好东西。
不过我依然闹不明白,古人在寿命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等一个聂政,竟足足等了三年之久,万一侠累自己病死了呢,万一严仲子自己病死了呢,万一聂政他娘非常高寿,又活了一二十年呢。
总之,这场复仇极其魔幻,但其结尾却将其变得真实至极,这会不会是严仲子害怕通过聂政查到自己头上,便不知用何方法引诱也好,哄骗也好,害的两姐弟俱亡,一桩命案到此结束,严仲子全身而退。我大概是甄嬛传看多了,看什么都是阴谋论。
最后一个不是故事吸引人,而是人设吸引人,这个人就是吴起。
吴起,卫国人,非常渴望成功,但在卫国得不到发展,传说他在离家之前杀了三十多个以前嘲笑他,毁谤他的人,可见这个人真的是非常残暴血腥。
他曾投在孔子学生曾参的门下,儒学也算深有影响,后面他常常劝告君主要施行仁德,应该也源于此,不过他却连母亲去世也不回家奔丧,被曾参给扫地出门。
结合他以后对自己妻子的所作所为,一个休了,一个杀了,我推断他应该与自己母亲关系并不亲密,甚至有些痛恨,这也能解释为何不回去奔丧。
后来在鲁国的时候,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国国君想起用吴起,但因吴起的老婆是齐人,便有点拿不定主意。吴起一看,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老婆给杀了,以示诚意,后来他大败齐国,确实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但是放一个翻脸无情的人在自己身边实在是忒危险了,鲁国国君也没办法完全信任他,所以吴起又投奔了魏国。
他在魏国带并的时候,非常受爱戴。与自己的士兵“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甚至有个士兵患了毒疮,他亲自给他把毒汁吸出来,吓得士兵的老娘泪眼连连,原来他以前也给这个士兵的老爹吸过毒疮(这毒疮应该是遗传),他老爹被感动的不行不行的,就战死沙场了,如今他又给自己儿子吸毒,他儿子不也就快死了?不得不说,这位老娘把吴起的套路摸的透透的。
吴起虽然有才,但为人刚劲自喜,也有被人套路的时候。魏国的国相公叔跟魏国国主吹耳旁风,说你看吴起这么厉害,咱们这个小国怕是留不住他,不如让他娶个公主,试探他心意到底如何。
这公叔也娶了个公主,他就在吴起面前假装被公主欺辱,过的那叫生不如死,打也不敢打,骂也不敢骂。吴起一看驸马就这待遇?他这个暴脾气自然受不了,脚底抹油溜得比谁都快,又跑去了楚国。
后来在楚国他开始了一场变法,这场变法虽然强大了楚国,但却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支持变法的楚悼王死了之后,楚国贵族们立刻举兵攻打吴起,吴起知道自己已到了绝路,逃窜到楚悼王的尸体旁边,把自己身上的箭插到王的身体上,贵族们杀红了眼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他射杀而死,楚王的尸体也未幸免于难。
不管什么时候,对君主遗体不敬自然是重罪,楚肃王即位以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一套骚操作看得我瞠目结舌,吴起果然是吴起,临死也要拉上垫背的,弄死我,你们也别好过。
吴起这个人是割裂的又统一的,表面上他劝谏君主要施仁政,又爱兵如子,实际上却对至亲不闻不问,乃至痛下杀手,毫不留情。关于他休妻的两种不同说法皆能看出他对小事显现出的不同寻常的苛责,大力支持他变法的楚悼王,死都死了,也得沦为自己的报仇工具。
但这样的锱铢必较快意恩仇,又看得人热血沸腾,毕竟对待贤人和君子,人心里总是不由得小声嘀咕,对于这样心狠手辣的小人,我们不介意奖赏其一句枭雄,真实之类的溢美之词。
资治通鉴仅看了其一,就觉得是本好书,但是好书不容易看下去却是大多数人的共鸣
仅此纪念,我又翻开了一本书。